龐余亮老師說,熱愛文學的人,要把最好的時光留給寫作。而不是酒足飯飽之后的垃圾時間才想起寫作。
真的決定下來書寫是2022年7月,快兩年了,從艱難的無從下筆,可以書寫2000字,從不敢當眾發言,到可以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特別高興的是,對文字有了敏感度,抓得住文字的重點,對生活有了更深的感受力,洞察力,第一次的投稿居然也中稿了。這些有形或無形的成長,是對我最大的鼓舞。
當然也有很多次,因為沒有完成既定的任務,寫作,跑步,學習,讓我沉浸在無限的悔恨當中。那種自己對自己失望的感覺痛苦極了。
每一天的確應該有明確的計劃,暫不說未來的,只要能抓住此刻當下,也就意味著未來不會太失望。
要事優先原則,必須把跑步,寫文放在首位。跑步5公里的堅持是基本數。強健的身體是一切的前提。寫文也必須安排在早上,很清醒的黃金時段。這兩件事是一天美好生活的前提。
把畫畫當成放空自己時的享受,最好安排在午后,小睡起來時段,這段時光也是極度清醒美好的。最近聽作家朋友解構文的結構,也會談到繪畫藝術,甚至會把繪畫與寫作相結合。我暗自竊喜,我的選擇沒有錯。藝術都是表達美,傳遞美,甚至有些基本理論是相通的。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寫作為什么沒有取得世俗的進步,很多時候是完美主義作祟,總是想的太多,把大量的時間耗在該怎么寫,找好的模板,然后仿寫,最后磨蹭到一天耗盡,夜晚又在無盡的悔恨中的度過,如此的往復循環。對于新手,寫寫寫,比什么都重要,先寫出來,在原有的稿件上不斷地修改,對比,需要滲透大量的耐心,而不是陷入空想,然后樹立無數地假想敵中。最后自己把自己給嚇死了。陷入嚴重地內耗!
龐老師在講文章地結構時,講到了死皮賴臉讀書法。他讀大量的經典散文,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另外破析文章的結構,他像庖丁解牛一樣把優秀文章分析地異常清晰。我反思自己讀書讀的太膚淺,只是了解淺顯的故事情節,只知傳統的起承轉合。并沒發現好文章背后的脈絡。是多邊形,或多重組合。他談到魯迅是結構方面的大師,需要大量仔細閱讀魯迅先生的作品。
今晨早期鍛煉,草草聽了龐老師的課程,似懂非懂之間,還需細細體悟。
想的太多,做的很少是我的毛病,這個需要立馬改。應敏于事而慎于言。怎么改,立足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莫讓時間的賊偷走原本屬于我們創造美好的時刻。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先戰勝自己,把握好自己再說。也許這就足以我們探索一生。是活成一棵樹,還是長成一株草,一顆花,全憑自己選擇,自己努力。還是做樹吧,樹可以從身體里長出新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