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進行了一次很認真的溝通,她指出了我很多不足。那些事實讓我無從否認,所以平時就會多注意自己的一些行為,同時也注意了朋友的行為。突然有點憤憤不平,因為朋友說的那些不足在朋友身上也體現(xiàn)出來了。
猛地發(fā)現(xiàn),我們似乎把我們太多的目光分給別人了,眼睛里只看到了別人哪里哪里做得不夠好,卻一直忽略了自己其實也不好。其實很多時候別人都是我們自己影子的投射。看過一句話,你很像你討厭的人。其實人在潛意識里是討厭自己的。你討厭對方的某些行為,其實你也在你不曾意識到的時候,做出過同樣的行為。
嚴于律己,寬于待人。這八個字說得輕而易舉,做起來卻很難。尤其是對身邊的人,尤其是那些很熟悉很熟悉的人,更是難上加難,因為我們會習(xí)慣性地苛責(zé),希望對方可以做得更好。當(dāng)別人做得沒有滿足我們的標準或者別人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的時候,就會發(fā)生爭吵,會冷戰(zhàn),甚至?xí)[得很僵。
其實啊,與其把目光放在別人身上,真的不如放在自己身上,改變自己永遠比改變別人更容易。因為自己定下的標準,只有自己才能做得盡善盡美。別人的理解總是容易有一點點的偏差,這些偏差在不經(jīng)意間也會引起爭吵。對方會想,我已經(jīng)努力做好了,你還想我怎樣;你會想,明明那么簡單,你是偏偏要跟我作對啊……
完善自己,把你給別人的標準都投放在自己身上,改變自己,也許最后你會得到一個彩蛋:在耳濡目染之中把身邊人也“染”成了你想要的那個模樣。這不是一個很棒的嘗試嗎?就算不能改變別人,把自己變得更好也是一個大彩蛋,不是嗎?
當(dāng)要求別人盡善盡美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是否能夠做到盡善盡美,已所不能,勿施于人。就算提建議也不妨多說說軟話,可以讓彼此都舒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