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使得唐僧師徒家喻戶曉。在這部經典名著中,作為師父的唐僧個性懦弱、是非不分、善惡不明,總是等陷入困境以后,才說出那句‘’悟空,救我!‘’,他身上集中了佛教徒的虔誠和儒生的迂腐,是那個時代儒生教徒的代表人物。
唐僧即唐朝的僧人也。他的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俗家姓名叫陳祎,河南洛陽人,后人尊稱他為三藏法師,他是法相宗的創始人,是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之一。
玄奘被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因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被魯迅先生贊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的史者。他以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相、無畏生死的精神,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得真經。他用時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回長安時,他帶回來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他和弟子們共翻譯整理出佛典75部、1335卷,其中《大唐西域記》12卷記錄了他西游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和28個國家的山川、地貌、物產、民俗等,《西游記》的故事即是以此為原型創造而來。
我不知道吳承恩先生為何把以玄奘為原型的唐僧描述成書中的那個形象,而實際上的玄奘大師乃是大智大勇之人。現在讓我們重返絲綢之路、穿越時間的迷霧、從神話回到現實、從唐僧回到玄奘,去體會玄奘大師所歷經的諸多磨難。
絲綢之路從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源于西漢,漢武帝劉徹派使者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第一次使用"絲綢之路"這一詞匯,這一名詞很快被廣泛接受并使用。
公元600年,距離隋帝國建國20年,玄奘誕生在距離洛州(今洛陽)30公里左右的陳河村。他是父親陳惠的第四個兒子,自幼跟隨父親學習《孝經》等儒家經典,他備通經典、愛古尚賢,父親去世后,他的二哥陳素在洛陽凈土寺出家,十一歲的玄奘便隨兄入寺學習佛學經典《法華經》等。
公元612年,隋帝國選拔僧人,十三歲的玄奘以其獨特的聰慧被破格剃度,從此踏入佛門。他跟隨佛學法師學習《涅槃經》、《攝大乘論》等多種經典長達數年。他潛心修煉、認真專研,學業大進,漸漸名聲雀起、被人欽慕。
玄奘游歷各地、參訪名師、講經說法。
早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學界就有"一闡提眾生有無佛性"的爭論。到了玄奘時代,學界對一些問題的爭論更大,出現了理解不一、注釋不同、義理混亂、譯著不善等諸多問題。對于一個僧人而言,成佛意味著生命的圓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玄奘遂產生去佛家發祥地印度取經學習的想法。
公元626年,玄奘聽說印度的戒賢大師在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一絲光亮,探求佛學的他發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統一。
公元626年,玄奘的西行請求雖沒獲唐太宗批準,但他決定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公元627年的秋天,長安人心惶惶,霜災造成的大饑荒即將到來,官府允許百姓出城逃荒。人們紛紛逃離長安尋求生路,此時,28歲的玄奘也隨著這些饑民離開長安。
玄奘從長安一路向西,長路漫漫,他的未來之路變得撲簌迷離。
離開長安一個多月以后,玄奘來到了河西走廊的門戶—涼州。此時,大唐和突厥的戰爭一觸即發,任何人不許西行。玄奘于是設立道場,邊講經邊等待時機。密探向政府告發了玄奘,他被要求即刻返回長安。執意西行的玄奘用他的真誠感動了兩個佛教界人士,在他們的幫助下,玄奘得以悄悄離開涼州。
離開涼州的玄奘隱姓埋名,晝伏夜出。不久來到了瓜州。
瓜州是大唐西邊最后一個軍事重鎮。大漠深處的瓜州此時的氣氛更是緊張。玄奘一心逃離風聲鶴唳的瓜州。轉機發生在玄奘禮拜佛祖的塔爾寺,玄奘收了一個一心想得到高僧庇佑的胡人石磐陀為徒,為他授戒。是啊,在絲綢之路行走,生命朝不保夕,得到佛祖的庇佑顯得多么的重要。
在石磐陀的幫助下,玄奘走上了偷渡之路,但是由于大唐法律對偷渡處罰極重,石磐陀擔心玄奘被抓以后連累自己,于是打算殺了玄奘滅口。玄奘大師承諾絕不出賣石磐陀以后,和他告別,孤身一人走向大漠,走向無法預知的未來。
瓜州向西,是一望無垠的沙漠和戈壁。
玄奘獨自穿越了這片死亡之地,來到了大唐邊界的第一個烽火臺。
意想不到的是,守烽火臺的將領王祥是一位信佛之人,在邊界得遇高僧,使得王祥欣喜若狂。他對玄奘恭敬有加,玄奘在這里補充了干糧和飲水以后,于將士們揮淚而別,從此走進了800里沙海。
這片沙海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只有熾熱的陽光和自己的影子相隨。玄奘進入沙漠不久就出現了幻覺。他只能靠口念觀音菩薩法號和般若心經堅持著。
救命之水很快就蕩然無存,玄奘又迷路了。絕望中的他走向了回往長安的路。這或許是玄奘一生中最糾結的時刻。最終,他抱定了這樣的信念,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生。
死神在向他招手,他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荒漠把玄奘推向了死亡的邊緣。
在沒有飲水的情況下,玄奘很快就陷入了半昏迷狀態。白天,黃沙漫天飛舞,令人無法呼吸;晚上,更仿佛是妖魔鬼怪環繞四周。玄奘四天五夜滴水未進,生命似乎漸漸的離他而去。
夜里,陣陣涼風習習,昏睡中的玄奘醒了過來。他用盡最后一點氣力,站了起來,繼續向西而去。
或許是玄奘的堅持感動了佛祖,玄奘的馬竟然找到了水源,面對清澈見底的池塘,玄奘跳了進去,淚如雨下。
兩天以后,玄奘抵達了伊吾國的第一個佛寺。一個剛于死神擦肩而過的人仿佛遇到了親人,玄奘抱著前來迎接他的法師第一次聲淚俱下。
短暫修整以后,玄奘策劃繼續西行。可高昌國王命令伊吾人務必將大唐高僧送達高昌。
627年冬季,玄奘來到了位于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國。這個西域最大的王國,國王竟然是一位漢人。佛教在這里被奉為國教,僅在高昌城,佛寺的數量就達三百多座。高昌國王希望玄奘能成為本國的宗教領袖,一心奉養他。但玄奘此行只為求法取經,最后國王麴文泰只能用威脅的方法限制他繼續西行。玄奘別無它法,只有絕食。絕食四天以后,玄奘已經奄奄一息,國王最后妥協。他與玄奘在佛祖面前結拜為異性兄弟。
從高昌國出來以后,玄奘有了一支規模不小的隊伍。他擁有三十匹馬、二十五個隨從、四個徒弟等,國王還為沿途二十四個國王準備了厚禮,如果沒有高昌國王的鼎力相助,玄奘的西行之路將會艱辛許多。
不久,玄奘一行來到了著名的龜茲國,這是西域的佛教文化中心。
公元628年春天,玄奘離開龜茲國,準備翻越帕米爾高原繼續西行。
寒風凜冽,飛沙走石,玄奘他們在海拔五六千米的高原艱難的前行著。七天以后,他們才出山,三十多人的隊伍中,有一半葬生大山中,為了幫助玄奘西行,他們把生命永遠的留在了高原。
他路過了碎葉城,在玄奘走后73年,這個地方誕生了一個人,他的名字叫李白。
公元628年,來到了腱陀羅,
公元631年,看到了恒河,強盜劫持了他,要拿他祭祀,生命即將結束,玄奘默默念經祈禱。此刻突然天象大變,但見黑風四起,折樹分沙,翻船涌浪,強盜以為得罪了天神,于是放了玄奘,玄奘神奇般的得救。
公元631年,32歲的玄奘到達了佛祖的家鄉。
他行走在恒哥平原上,沿著佛祖走過的路修煉講經說法。
在《大唐西域記》,他留下了此行的詳細記錄。1861年,一個英國人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找到了消失了數百年的大菩提寺遺址。可以說玄奘的記憶照亮了印度的歷史。
無明長夜,誰為燈炬!他如饑似渴的研究佛學經典。
四年以后,他終于抵達目的地—那爛陀
他見到了年過百歲的戒賢大師。
32歲的玄奘,在寶閣重重,僧院林立的那爛陀學習,他秉承著學問高于一切的理念,在那爛陀潛心學習了五年。
在那里,他卷進了辨經的漩渦中。
戒日王等18位國王到場。
玄奘提出,如果有人能破解他的觀點,他將斬首相謝,可是無人可以破解。
在印度十四年,他受到了帝王般的尊崇
公元641年夏天,玄奘開始回國
歸國隊伍行走了四年
公元645年,他們抵達長安。
19年前,他孤身一人離開長安,現在他回來了,帶來了博大精深的佛學文化。
唐太宗對玄奘非常欣賞,多次請他棄輜還俗做官,都被他拒絕。
公元664年,玄奘大師圓寂歸天,萬人空巷,百萬人送其靈骨前往白鹿原。
500年以后,甘肅敦煌,一個不知名的畫家為玄奘畫了一副像。明月高照,淺云環繞,一個僧人正在膜拜觀音,身后一個猴子模樣的人牽著一匹白馬。
又過了300多年,以他為原型的神話傳說《西游記》誕生。
唐三藏從此家喻戶曉。
但是我們似乎更應該記住那位歷經千辛萬苦的佛學大師—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