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與人溝通,一言不合就吵架?
你是不是也經常事后拍大腿,“哎呀,我以為...”
你是不是明明是去向對方討教,結果自己說的比對方多?
“如何減少自以為是”,標題也可以叫做:如何學會傾聽、如何「Stay?Hungry,?Stay?Foolish.」、如何高效學習。比起雞湯告訴你要去謙虛(仿佛它是一個動詞),這篇文字將給到你勺子和菜譜,告訴是什么原因,以及如何改變。
別著急,正文之前先談談我的變化。
變化非常大,特別大,變化大到讓自己變化的當時當下都驚到的地步。了解我的朋友,知道我是一個特別愛一個人說個不停,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完整灌輸到對方的腦子里去的人,更是鮮少聽取別人不同建議。聽起來我應該是頑固不化的“老頑固”,但恰恰相反,我還特別愛學習,我非常清楚“三人行必有我師”我知道我要學會“多傾聽”。可這樣的想法大多是在事后發現,“哎,剛才應該多聽聽對方說的。”
而現在遇到覺得不對的地方,不再是第一時間唾沫星子反駁回去,而是變得“沉得住氣”聽下去,甚至對方說的對的時候,大方接受對方的想法和建議。
好了,接下來告訴你,我是如何洗刷自己的認知,讓改變發生的。
1、先了解“自以為是”
首先,什么是“自以為是”?自以為是就是我認為我想的是正確的。
那么,為什么會認為我想的是正確的?并且不想了解更多一些信息?
因為我認為我知道的信息比對方更多,判斷更正確。
2、我知道的有多少?
(1)28定律
你只會了解到其中的20%,另外的80%你可能永遠不會知道。
聽霧滿攔江說了兩個職場中的二八法則。
第一個故事,一個年輕有為的小伙子在一家公司表現非常優秀,深得重用。公司來了一位過來實習的女大學生助理。慢慢熟了以后,小伙子就抱怨對老板的不滿,開始和助理吐槽老板的決策。助理就是笑笑,也不作回答。慢慢小伙子就開始變本加厲起來,經常背地里說老板的這問題、那問題。有一天小伙子遇到工作挫折,脾氣非常暴躁,在女大學生面前大罵老板,爆粗口,還問候了老板的家人。這個時候女大學生終于忍不住了,讓保安亂棍把他請出公司,小伙一臉迷惑。
原來實習生是老板的女兒,老板希望她從小伙子這邊多多學習,將來子承父業。
第二個故事,一個小伙子得知了職場28定律,在公司萬事都非常小心。在一次下班后,悄悄聽到新來的女同事對集團董事長叫“爸爸”。原來公司同事中安插了董事長的女兒,小伙特別高興,知道自己機會來了,于是開始瘋狂地對女同事進行追求。結果不到一個月小伙子就被辭退了,辭退理由是“騷擾董事長兒媳”。
哈哈哈,還是那句話,你只會了解到其中的20%,另外的80%你可能永遠不會知道。
(2)傅盛談認知
混沌大學傅盛談認知拿出一張統計表格。在人認知的4種狀態,絕大部分(95%)的時候處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這個比起28更加顯著,變成了1:20。
(3)斷舍離
這段時間認真進行了斷舍離,了解所有的東西都是暫時的。重新審視下來,刷新了我對身邊的物品的看法,很多東西如果不再次去觀察,已經舊了破了,印象卻還停留在剛買下他的時候。這也提醒了我去刷新自己的大腦,看那剩下的5%是否過時了。
通過了解到這三點,回到我身上,發現我就是因為太愛“學習”了,讀了一些書,看了不少文章,上了不少課程,造成了一個可怕的假象:
我懂得一定比別人多。
而這個可怕的假象,造成了“自以為是”的發生。
3.信息的孤島村民
當你發現,信息在爆炸,我們所能了解的信息變得如此匱乏,很多時候根本不足以我們做決策。
想象一下,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信息的孤島上的村民,用已有的少量信息與大海進行冒險。
這時,
當有村民和你意見不同時,你會明白很可能是因為掌握的信息不完全;
當你做重要決策之時,你可以先了解決策信息的這張信息清單是否完備;
當你去溝通的時候,你知道未知的信息會比已知的信息更加有幫助,更夠填補你的決策地圖...
那么恭喜你,你已經不再“自以為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