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禪宗淺析
禪宗,是釋迦牟尼的心法,與中國文化精神結合所形成,是融合了中國佛教和古印度佛教哲學的最精粹的宗派。
在佛學中,“禪定”是大小乘共通的修證方法,禪宗雖然不離禪定的修證,但并不就是禪定。禪宗又名為心宗,或般若宗。心宗是指禪宗傳授佛教的心法,般若宗是指唐代以后的禪宗,特點是注重般若(約略等同于智慧)及求證智慧的解脫。
為了更大限度地展露禪宗思想的精髓,還是讓我們先探究故印度佛學論述的若干問題吧!
(一)古印度佛學論述的若干問題
古印度哲學及宗教對于有主宰、無主宰、一元、多元、是心、是物等問題,已經無所不具,古印度佛學中對這些問題也多有闡述。而重點論述的是以下五個問題。
1. 建立大小乘所有戒律的儀范。這一點可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記》相呼應,是人類禮義與法律哲學的基本精神。
2. 破除印度傳統的等級觀念,提倡平等及于眾生。這與儒家思想的“民吾胞也,物吾與也”及至理學家所提倡的“人人可為堯舜”的觀念如出一轍。
3. 歸納印度上古宗教的輪回之說。建立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的生命現象論。所謂三世,是指時間的過去、現在、未來,由過去的因累積而成現在的果,由現在的因累積而成未來的果,未來與過去無限循環;而所謂六道是指生命的種類,宇宙世間所有眾生生命的異同現象,都由于心意一念之間的善惡互變。這與《易經》中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的道德因果觀念,有著某種共通之處。
4. 開拓宇宙觀與世界觀。將宇宙觀區分為三界。三界的時間觀念各自不同,比如月中一晝夜等于人間半個月,日中一晝夜等于人間一年。一個日月系統作為一世界的單位,一千個小世界累積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累計為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在無垠無限的宇宙中多如恒河沙數,換句話說即使用天文數字也不能描述,而物質微塵的精細,最后歸于無形無相的微妙之中。
5. 調和裁定形而上的本體論。形成狹義的超元論思維模式。古今中外人類文化最基本的探討,從宗教到哲學到科學,始終不離有主宰、無主宰、一元的、多元的、唯心的、唯物的范疇,古印度佛學對此作了調和裁定的結論,認為宇宙萬有生命現象,都是因緣聚合而生,其中并無一個能主宰,以空為體,以宇宙萬有之相狀為狀,以萬有一切的作用為用。主觀、客觀同屬于思維意識的分別作用,而思維意識本身是憑籍著身、物世界的因緣而起作用,它本身卻是虛妄不實的,不足以定真理的有無、存在與否。只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達到身心寂然不動的合一狀態,不住于有,不落在空,再在此寂靜中去求證,才可證得宇宙人生的最初究竟,是為“真如”、“涅盤自性”或“如來藏性”。說空,說有,都非究竟,思維本身是“不可思議”的。其中,不可思議的含義是:不可用習慣的意識思維去思想、去評議而達到,而非“不能思議”。
(二)禪宗思想所包含的合理內核
禪宗思想融合了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以大乘為主。而現在流行與西方、東南亞的佛學,大體上以小乘為主。故認為小乘才更接近原始的佛教。那么禪宗與現代印度佛學究竟有哪些不同,這些不同又是否包含了合理內核呢?
1. 人生觀與世界觀。印度佛學與一般宗教相似,以出世的立場,認為世界是痛苦煩惱的,人生是悲觀罪惡的,因此要求解脫,求得清靜寂滅的涅槃道果。禪宗秉承大乘佛學的思想,卻以出世的態度入世,亦即身入世而心出世,以濟世救眾生為基礎,注重般若即智慧。這里所說的智慧不等于聰明,在佛學上聰明是由于感官的靈敏,尤其是耳聰目明而來,不足以代表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有五項:實相般若(證悟世界萬有生命的本體與心性根源的智德)、境界般若(由心性本能所生起的各種差別的境界,包括精神世界的種種現象)、文字般若(哲學、文學、語言的天才)、方便般若(運用智慧的方法,包括所有學術知識的范疇)和眷屬般若(道德行為)。
2. ?求證方法。禪宗主張“教外別傳”,不主張執著于經文教條,因為把教理變成思想,反而增加知識上的障礙與差歧,并不能做到即知即行。而主張見性成佛,直指人心。
3. 教授方法。佛學的最終目的重在修證方面。禪宗講哲學思想、邏輯辯論與修行實證緊密聯系在一起,創制了以機會教授法為實質的“禪宗語錄”、“禪宗機鋒”與“棒喝”,旨在根據學人的見地與實證的程度因材施教,主要方法是引起學人對自身思想的懷疑,自己再加反省,從而自悟及自我肯定。
4. 關于“涅槃”的觀念。禪宗所謂的“涅槃”超越思想意識,以無相狀之相為其實相,能引發所有的生理和心理意識作用。在萬機未動,身心一念不勝的原始寂默狀態中,涅槃是超形而上的,而又是宇宙萬有和眾生的形而上的本體,它可以為佛,為天,為主,為上帝,為神,為道,為物,為心,它披上宗教的外衣,便成為神化;它套上哲學的形相,便成為理念;它登上科學的寶座,便成為功能。但是無論如何去說明、解釋它,畢竟還不是它的真正面目,因為只要一落入語言文字,它便落入思想意識范疇。而思想意識對語言文字本身就并非絕對不變的真實。
5. 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由釋迦的拈花,迦葉的微笑開始,禪宗把說法傳心莊嚴肅穆的壓力一掃而空,有道的禪師往往能從平常日用之間、最平常的生活機趣里面,悟到最奇特幽玄的妙諦。
6. 與中國文學的關系。禪宗與中國文化演變之間,有著他國宗教與其所在國文學之間無法企及的深切關系。正如中國過去的詩人、哲學家、學者、政治家及軍事家,在人文素養方面有時很難截然區分開來,禪宗也是以無境界為境界,擺脫宗教的形式主義,著重修證的真正精神,升華人生的意境而進入空靈無相而無不足相的境界。唐詩、宋詞、元曲的意境受禪宗的影響,超越現實環境,升華到類同宗教的意境,使情緒和思想另有寄托,可謂獨立而不倚,這也算深得禪宗文字般若的結晶了。
7. 禪宗叢林制度。由百丈禪師創立,融合了儒家的禮儀、法律與社會法規的思想,及道家樂于自然的思想,適應了中國以農立國,主張自食其力的民情風俗。這一點與科技傳播、轉移過程中,外來科技能否被消化吸收的情形類似,如果外來的科技與該國家、民族的文化基質相容,或雖不相容,但該國文化有較強的接收新文化的能力,或外來科技具有在沖突中自組織和整合的能力,那么外來科技被該國家、民族吸收并完成被民族文化的改造,發生變遷,是勢在必然。
預告:第三部分:道家思想淺析
溫馨提示:如有共鳴,除了打賞還可以轉發,還可以關注哦。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