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在家斷舍離,翻出研究生時期的“自然辯證法”論文一篇。
令我萬分驚訝的是:媽呀十五年就這么倏忽過去了。
接著驚嘆的是:稚嫩時期關注的東西我竟然一直關注到了現(xiàn)在。
不過也沒啥奇怪的,好比我一直用的一款潤膚水,價錢一直在39塊200ml,當年不算貴,現(xiàn)在也不嫌便宜。包裝由粉色變成了藍色,似乎中間還換過白色,配方也調(diào)整過了n輪,少了絲蛋白也少了玫瑰花味,因為不含酒精,皮膚舒服,也就一直回購到現(xiàn)在。
當然還驚訝竟然會寫那么大一個題目。
人軸,沒辦法。
于是錄舊作如下。基本保持原貌,實在太幼稚的就直接改掉了啊。
摘要略。
第一部分:問題的提出
自然辯證法,究其學科性質(zhì)而言,屬于哲學門類。
自然辯證法要研究的,是自然界,以及人類認識與改造自然,及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并不是對自然界中某一特定現(xiàn)象、人類認識與改造自然的某一特定過程,或者科學技術(shù)某一特定學科而歸納的特殊規(guī)律。
而且,自然辯證法作為自然觀、科學技術(shù)方法論和科學技術(shù)觀,是在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高度,從整體把握自然界、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科學技術(shù)研究活動,及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這就使得自然辯證法明顯地區(qū)別于自然科學和技術(shù)的各門學科,具有了哲學的性質(zhì)。
不管人們對哲學有多么分歧的理解,在一般意義上總可以肯定,哲學是某種思想活動。這種思想活動以普遍(即作為整體的世界)為對象,以抽象的理智概念為手段,以懷疑和批判為風格。
哲學在思考和研究世界的時候,往往同時具有三個維度:求真、求善和求美。
求真,是指人們要從根本上求得對包括人類在內(nèi)的整個世界的存在,當作真相(真理)加以把握或理解。
求善,是指哲學要探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求美,則是指哲學通過揭示存在形式上的規(guī)律性,進而揭示出存在的本質(zhì)。
哲學在研究世界的真善美的時候,具有明顯的反思性。即哲學往往不是把世界作為一個外在的對象來研究,而是聯(lián)系人類自身,特別是人類的認識和語言(概念)來研究世界。
正是由于這種反思性,才使得哲學在研究世界的時候總是要涉及到人與世界、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
此外哲學也在致力于確立精神的信仰,一種有別于宗教信仰的“理性的信仰”。
最后,哲學也是一種積極能動的改變世界,重塑存在的力量。
基于此,自然辯證法這一學科的性質(zhì)是科學與人文注意整合的當代哲學,其人文價值在于它所關注的人類未來的生存方式。
由于科技發(fā)展與物質(zhì)文明的不斷進步,人類在享有前所未有的物質(zhì)生活的同時,也為道德淪喪、環(huán)境保護、克隆的倫理等問題所困擾,宗教倫理與科學技術(shù)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愛因斯坦曾指出:“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p>
我也認為,在宗教與科學之間并不存在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對一般人而言,多少接受一點宗教意識,能在性靈上得到一些啟示,從而了解人生不僅要重視物質(zhì)生活,更要注重精神生活。物質(zhì)生活的滿足,常須依賴于外力,而精神生活的滿足則可求之于內(nèi)心。
而一個具有高度宗教修養(yǎng)的人,不但不會執(zhí)意于世俗的榮辱得失,聲色名利,甚至對最重要的生死關頭,某種情況下都可能看得很輕。碩士研究生階段一方面固然要多閱讀專業(yè)方面的書籍以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另一方面也應鍥而不舍地提高人生境界,認識人生的真義。
為此,我選取禪宗與道家思想作為研究對象,試圖從這兩種介乎宗教和哲學之間的思想中,探尋其在自然觀、自然哲學乃至科學技術(shù)方面包含的合理內(nèi)核,結(jié)合筆者在學習自然辯證法時的一些思考,揭示出自然哲學的終極關懷。
中國這么一個具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和歷史背景的國家,發(fā)展科技不能與歷史及現(xiàn)狀割裂開來。禪宗思想與道家思想,都深深植根于中國的土壤,歷史上曾經(jīng)流傳甚廣,對全體中國人的思維模式、社會發(fā)展及科學技術(shù),均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種影響包含了促進與阻礙兩個方面。而在現(xiàn)代中國,產(chǎn)生阻礙的一方面被不適當?shù)乜浯罅?,以至于禪宗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不被廣泛了解的同時,其卓越之處亦無法被了解和吸收。
本文通過將其與西方思辨體系比較,試圖探究未來科技發(fā)展遭遇危機的解決之道。事情還沒到眼前來,解決之道究竟也不能說得確切,只是巴望能引起一些共鳴,讀者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fā),就很開心了。
第二部分:禪宗淺析
禪宗,是釋迦牟尼的心法,與中國文化精神結(jié)合所形成,是融合了中國佛教和古印度佛教哲學的最精粹的宗派。
在佛學中,“禪定”是大小乘共通的修證方法,禪宗雖然不離禪定的修證,但并不就是禪定。禪宗又名為心宗,或般若宗。心宗是指禪宗傳授佛教的心法,般若宗是指唐代以后的禪宗,特點是注重般若(約略等同于智慧)及求證智慧的解脫。
為了更大限度地展露禪宗思想的精髓,還是讓我們先探究故印度佛學論述的若干問題吧!
(一)古印度佛學論述的若干問題
古印度哲學及宗教對于有主宰、無主宰、一元、多元、是心、是物等問題,已經(jīng)無所不具,古印度佛學中對這些問題也多有闡述。而重點論述的是以下五個問題。
1. 建立大小乘所有戒律的儀范。這一點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禮記》相呼應,是人類禮義與法律哲學的基本精神。
2. 破除印度傳統(tǒng)的等級觀念,提倡平等及于眾生。這與儒家思想的“民吾胞也,物吾與也”及至理學家所提倡的“人人可為堯舜”的觀念如出一轍。
3. 歸納印度上古宗教的輪回之說。建立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的生命現(xiàn)象論。所謂三世,是指時間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由過去的因累積而成現(xiàn)在的果,由現(xiàn)在的因累積而成未來的果,未來與過去無限循環(huán);而所謂六道是指生命的種類,宇宙世間所有眾生生命的異同現(xiàn)象,都由于心意一念之間的善惡互變。這與《易經(jīng)》中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的道德因果觀念,有著某種共通之處。
4. 開拓宇宙觀與世界觀。將宇宙觀區(qū)分為三界。三界的時間觀念各自不同,比如月中一晝夜等于人間半個月,日中一晝夜等于人間一年。一個日月系統(tǒng)作為一世界的單位,一千個小世界累積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累計為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在無垠無限的宇宙中多如恒河沙數(shù),換句話說即使用天文數(shù)字也不能描述,而物質(zhì)微塵的精細,最后歸于無形無相的微妙之中。
5. 調(diào)和裁定形而上的本體論。形成狹義的超元論思維模式。古今中外人類文化最基本的探討,從宗教到哲學到科學,始終不離有主宰、無主宰、一元的、多元的、唯心的、唯物的范疇,古印度佛學對此作了調(diào)和裁定的結(jié)論,認為宇宙萬有生命現(xiàn)象,都是因緣聚合而生,其中并無一個能主宰,以空為體,以宇宙萬有之相狀為狀,以萬有一切的作用為用。主觀、客觀同屬于思維意識的分別作用,而思維意識本身是憑籍著身、物世界的因緣而起作用,它本身卻是虛妄不實的,不足以定真理的有無、存在與否。只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達到身心寂然不動的合一狀態(tài),不住于有,不落在空,再在此寂靜中去求證,才可證得宇宙人生的最初究竟,是為“真如”、“涅盤自性”或“如來藏性”。說空,說有,都非究竟,思維本身是“不可思議”的。其中,不可思議的含義是:不可用習慣的意識思維去思想、去評議而達到,而非“不能思議”。
(二)禪宗思想所包含的合理內(nèi)核
禪宗思想融合了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以大乘為主。而現(xiàn)在流行與西方、東南亞的佛學,大體上以小乘為主。故認為小乘才更接近原始的佛教。那么禪宗與現(xiàn)代印度佛學究竟有哪些不同,這些不同又是否包含了合理內(nèi)核呢?
1. 人生觀與世界觀。印度佛學與一般宗教相似,以出世的立場,認為世界是痛苦煩惱的,人生是悲觀罪惡的,因此要求解脫,求得清靜寂滅的涅槃道果。禪宗秉承大乘佛學的思想,卻以出世的態(tài)度入世,亦即身入世而心出世,以濟世救眾生為基礎,注重般若即智慧。這里所說的智慧不等于聰明,在佛學上聰明是由于感官的靈敏,尤其是耳聰目明而來,不足以代表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有五項:實相般若(證悟世界萬有生命的本體與心性根源的智德)、境界般若(由心性本能所生起的各種差別的境界,包括精神世界的種種現(xiàn)象)、文字般若(哲學、文學、語言的天才)、方便般若(運用智慧的方法,包括所有學術(shù)知識的范疇)和眷屬般若(道德行為)。
2. ?求證方法。禪宗主張“教外別傳”,不主張執(zhí)著于經(jīng)文教條,因為把教理變成思想,反而增加知識上的障礙與差歧,并不能做到即知即行。而主張見性成佛,直指人心。
3. 教授方法。佛學的最終目的重在修證方面。禪宗講哲學思想、邏輯辯論與修行實證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創(chuàng)制了以機會教授法為實質(zhì)的“禪宗語錄”、“禪宗機鋒”與“棒喝”,旨在根據(jù)學人的見地與實證的程度因材施教,主要方法是引起學人對自身思想的懷疑,自己再加反省,從而自悟及自我肯定。
4. 關于“涅槃”的觀念。禪宗所謂的“涅槃”超越思想意識,以無相狀之相為其實相,能引發(fā)所有的生理和心理意識作用。在萬機未動,身心一念不勝的原始寂默狀態(tài)中,涅槃是超形而上的,而又是宇宙萬有和眾生的形而上的本體,它可以為佛,為天,為主,為上帝,為神,為道,為物,為心,它披上宗教的外衣,便成為神化;它套上哲學的形相,便成為理念;它登上科學的寶座,便成為功能。但是無論如何去說明、解釋它,畢竟還不是它的真正面目,因為只要一落入語言文字,它便落入思想意識范疇。而思想意識對語言文字本身就并非絕對不變的真實。
5. 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由釋迦的拈花,迦葉的微笑開始,禪宗把說法傳心莊嚴肅穆的壓力一掃而空,有道的禪師往往能從平常日用之間、最平常的生活機趣里面,悟到最奇特幽玄的妙諦。
6. 與中國文學的關系。禪宗與中國文化演變之間,有著他國宗教與其所在國文學之間無法企及的深切關系。正如中國過去的詩人、哲學家、學者、政治家及軍事家,在人文素養(yǎng)方面有時很難截然區(qū)分開來,禪宗也是以無境界為境界,擺脫宗教的形式主義,著重修證的真正精神,升華人生的意境而進入空靈無相而無不足相的境界。唐詩、宋詞、元曲的意境受禪宗的影響,超越現(xiàn)實環(huán)境,升華到類同宗教的意境,使情緒和思想另有寄托,可謂獨立而不倚,這也算深得禪宗文字般若的結(jié)晶了。
7. 禪宗叢林制度。由百丈禪師創(chuàng)立,融合了儒家的禮儀、法律與社會法規(guī)的思想,及道家樂于自然的思想,適應了中國以農(nóng)立國,主張自食其力的民情風俗。這一點與科技傳播、轉(zhuǎn)移過程中,外來科技能否被消化吸收的情形類似,如果外來的科技與該國家、民族的文化基質(zhì)相容,或雖不相容,但該國文化有較強的接收新文化的能力,或外來科技具有在沖突中自組織和整合的能力,那么外來科技被該國家、民族吸收并完成被民族文化的改造,發(fā)生變遷,是勢在必然。
第三部分:道家思想淺析
道家學術(shù)思想的內(nèi)容,也就是中國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學思想、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shù)的總匯,包絡貫串中國上下五千年之大成,曾被紀曉嵐盛譽為“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然而道家思想流傳百代至今,駁而不純,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往往與偽科學、行騙江湖等情狀等量齊觀。
那事實上是怎樣的呢?以下是對道家思想的一些歸納和探討。
(一)有關原始的自然科學
上古從事天文、占卜工作,在學識范圍上屬于同一概念。后來的方士學術(shù)中便包括天文學、立法學、星相學、占卜術(shù)等。以其中占卜術(shù)為例,就分為數(shù)理推算的占算法,即用卦象或其它方法斷事的占卜法。而有關天文、歷法、星象等學術(shù),必須以數(shù)學為基礎,因此便有了數(shù)學學術(shù)的發(fā)展。同時它們不單是純技術(shù)性質(zhì)的學識,必須要有理論依據(jù),于是涌現(xiàn)出了一批高談宇宙物理的陰陽家(什么?竟然不是愛因斯坦?)。
(二)陰陽學向人文科學的演變
陰陽家思想向人文科學演變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精神不重科學及實證精神,偏重人文本位與人生修養(yǎng)。因研究天文而發(fā)展為宇宙物理論的陰陽家思想就此停止了在實際事務中的實驗與證明,停止了技術(shù)層面的探索,轉(zhuǎn)而投入有關人體自身的研究。
陰陽家理論認為人的生命可以做到不受自然物理規(guī)律的支配,能自己自由地控制或者再造。由此形成養(yǎng)生學、生理學、藥物學、物理治療學等的雛形。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在醫(yī)藥學上貫注了哲學理論修養(yǎng)及系統(tǒng)理論。
(三)理論物理科學
道家關于理論物理的學說,由天文、歷法發(fā)展而形成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及《易經(jīng)》八卦學說,魏晉以后形成專門的理論法則。遺憾的是沒有做將理論見之于事實之間的實驗工作,所以未能在此方面建立系統(tǒng)的理論。關于五行、天干地支的觀念,詳見(四)
(四)天人宇宙說
道家原始的關于宇宙時間的觀念,認為天地未開之前只是一種混沌狀態(tài),即不管有無主宰,也不問前因后果。這個混沌狀態(tài)既不能稱之為物,也不能稱之為精神。是“無狀之狀,無名之名”。道家思想還認為,地球和天體一樣,都是有生命的機體,而人體可以反向思考,認為是一個小宇宙。
以上是道家關于天人宇宙的基本思想,時間跨度甚至到了開天辟地之前。開天辟地之后的天人宇宙說可以歸納到三個符號體系的解釋說明之中。具體如下:
1. ?關于陰陽的觀念。陰陽是上古以來對于天地萬物相互對立,相互消長的法則的表述,陰和陽是抽象的觀念,是代表實體的符號,可以活用到任何事物及理念上去。陰和陽,在物理作用上代表動靜,在物質(zhì)作用上代表剛?cè)幔谟钪娆F(xiàn)象上代表天地,在天體運行上代表日月,在人類性別上代表男女,在理念領域中代表反正。
2. ?關于五行的觀念。五行比較具體地說明抽象的陰陽變化法則,是上古原始科學思想及宇宙物理理論的哲學基礎,含義是宇宙天體永無休止,運行不息。五行包含金木水火土五種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性的物質(zhì)。其中金代表固體的性能;木代表生發(fā)力量的性能,宇宙萬有的生命生生不息;水代表凝結(jié)含藏的性能;火是代表生發(fā)力量的升華;而土則是萬有與人類立足點的基本。五行的觀念及其變化法則,源自陰陽盈虛消長的理論,五行之間具有互相生長、互相克制的生克作用。五行用于天文,則是太陽系統(tǒng)中五顆行星的代號;用于地理可以表達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用于氣象說明了春夏秋冬司機的氣象;用于生理醫(yī)藥,又是心肝脾肺腎的別名。
3. ?關于天干和地支的甲子觀念。據(jù)資料記載,甲子的學術(shù)思想創(chuàng)建于黃帝時代,用以說明天體日月的運行規(guī)則?!凹滓冶∥旒焊寥晒铩笔翘礻P作為太陽系五星與地球物理關聯(lián)規(guī)律的符號。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作為太陽月亮的盈虧出沒與太陽及地球關系的規(guī)律符號。天干、地支的數(shù)理綜錯起來可以構(gòu)成一套代表時間、空間、統(tǒng)計象數(shù)的方式,即為甲子。該學術(shù)正如五行、八卦一樣,都是數(shù)理邏輯、符號邏輯的結(jié)晶,由對應于自然現(xiàn)象的數(shù)理觀念入手,歸納出一套系統(tǒng)的理論,創(chuàng)立抽象的邏輯符號,使錯綜復雜的宇宙和萬事萬物變化的法則,大至天文數(shù)字的無限量,小至細入無間的不可知,都能納入這套符號之中,求出答案,而且容易記憶和普及。
(五)道教對于科技的影響
1. 易經(jīng)學術(shù)系統(tǒng)與天文學結(jié)合,代表作為楊雄的《太玄經(jīng)》。
2. 修煉丹藥的原理、原則與中國醫(yī)藥理論合流。
3. 《禹貢》《山海經(jīng)》等對山川地里形勝的研究以及指南針的發(fā)明。
4. 對數(shù)學產(chǎn)生影響,隋唐時對于三角、立方、幾何已有相當?shù)某删?,且有河圖、洛書的數(shù)理哲學成果。
(六)道家對于人生意義的評價
古今中外的哲學,都在研究宇宙人生的問題,其終極關懷體現(xiàn)在生死的問題上,一般宗教與哲學大都站在死與滅亡的一邊,呼喚靈魂的升華,而《易經(jīng)》將生與死、存在與滅亡當作兩種互補的現(xiàn)象,猶如早晨與夜晚。如果站在日暮黃昏、衰草枯楊的一方,看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情景,一切只有過去,沒有未來,充滿了無限凄涼的悲傷。然而站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的一方,看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命源頭,永遠會有明天,永遠有無盡的未來。
道家思想便是從生的一端,觀看宇宙萬有和人生,因此建立“生生不息謂之易”的觀念。道家從生命無窮的哲學基礎出發(fā),認為如果發(fā)掘出人本生命的價值與人類智慧的潛能,就能彌補天地萬有的缺憾。
第四部分:禪宗、道家思想與西方思辯體系的比較及現(xiàn)代科技危機
與西方概念相比,中國古代哲學最大的特征是沒有分別。沒有分別的事是超思辯的,不可言說,一說就有了對象和分別,所以我們無法討論自然的本體。
禪宗里的分別,是說人們看見的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但是既然可觀,哪怕是如是觀,也畢竟有了分別,從而有了表達的可能。在道教學說里相應的表述是一生二,地法天,陰陽變換由此而生,此消彼長,首尾相逐。而當人們看到陰陽變換的時候,也就進入了真正的可思可言之境,相當于老子所云的二生三。
禪宗和道家所言述的自然與今日所說的自然界的自然是不一致的。前者更多地指一種沒有預設的和順狀態(tài),也可以說,這是中國哲學的最高境界。中國禪語中的兩句話說明了個體在自然境界中“有”和“無”的變換。一句是“心如明鏡臺”,一句是“本來無一物”。這兩句話似乎不同,其實是在不同層次上說同一件事情。前者是對欲知者所說,后者是對知者所言。前者雖然說的是不特定的“我”,但說者是有目的的,而后者不考慮知與不知的問題,是自然境界的表現(xiàn)。而道家學說中自然被形容為混沌,非言語所能形容,在形而上中表現(xiàn)為太極之極的無極,它是一個隱形之物,無所不在,無所不生,無所不歸而“綿綿若存”。
中國古代哲學家不鐘情于思辯,即使用到了思辯,其目的也在于發(fā)現(xiàn)其中的謬誤。原因在于他們認為思辯是屬于人世的道理,而自然是超乎人的。人、思辯與自然的基本關系是“以有限求無限殆也”(莊子)。在莊子看來,人世是無生命的有秩序,而自然則是有生命的無秩序。他在齊物論中說:“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一棵樹被加工成桌子,對于人是有意義的,對于樹卻是一種破壞。同樣,固執(zhí)于規(guī)范的概念和思辯規(guī)則,對于自然之境就是一個破壞。莊子寓言里象征自然的混沌,被人為地開了七竅,具有了常人的感知以后就死了。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自然哲學家對于分析思維、思辯的基本態(tài)度。一思辯即面臨執(zhí)著的危險,則使用符號、概念、文字或語言表述無限的全新的體悟本身就是悖論。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中國自然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
此外,中國古代關于自然科學沒有嚴格意義的方法論,僅有的自然方法論雖悟到了問題在自然之外,卻并非解決問題的方式,也非可利用的方式。而對科學事物的探究,往往只是想求得一個肯定的“有”,實現(xiàn)這一點最有效的方式,是以一個觀念化的欲求為前提,而達到一種欲求的滿足,在這個過程中不能不排除所有妨礙這種滿足的方法和事物。
西方人偏重于思辯和邏輯,重于論證。他們認為“有”高于“無”,更愿意接受有限明晰的概念。他們在東方人已經(jīng)放棄了努力的方向上建立起精確龐大的體系,出色地避免了個體面臨的無限的絕境,在預設的上帝、理性和人之間架設了邏輯思辯的橋梁。
在一定范圍內(nèi),這種方法論不僅是合力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即使出現(xiàn)了悖論,也可以由更復雜的系統(tǒng)來加以解決。但在近代社會,這個系統(tǒng)出現(xiàn)了問題,科學作為思辯系統(tǒng)的一支,打破了最出認為不可漫溢的預設,這個支持科學體系的關于未知的預設被其自身邏輯所破壞??茖W所發(fā)現(xiàn)的那個無情的、無限的未知,侵蝕著它關于“有”和“存在”的概念。如何修補這個體系,以及避免未知的侵蝕,似乎已成為當代哲學的一項重要工作。
現(xiàn)代科技面臨的另一個窘境是利用自然與保護自然的關系。自然進入人類的思維和活動領域,成為人類的利用對象,從利用的角度來說,保護自然和開發(fā)自然,目的是同一的。如何利用自然是一個技術(shù)問題,如何看待自然卻可能是個哲學問題。一個人不會吃掉自己的舌頭,卻會吃掉一頭牛。一個人不會砍掉自己的腳,卻會砍掉一棵樹。人類在自身和自然之間選擇的時候,一定會犧牲自然而不會犧牲自己,這是人類中心意識的必然結(jié)果。隨著人類欲求的急劇膨脹,這種趨勢如不假遏止,必然導致人與自然的分裂,進而導致自然的毀滅,這一點就是不需要哲學,也能不言自明。
參考文獻:
(1)何躍著,《人類的世界》,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
(2)【法】弗朗索瓦·夏特萊著,《理性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3)南懷瑾著,《禪宗與道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4)顧城,謝燁著,《墓床——一九九三年七月十日在德國法蘭克福大學《人與自然討論會》上的報告》,三聯(lián)出版社,1997年7月;
(5)喬瑞金,《走向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整合的當代哲學》,《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年5期;
(6)殷正坤,《哲學應當關注人類未來的生存方式》,《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年5期;
(7)張賢根,《自然辯證法的人文價值》,《自然辯證法通訊》,2000年5期;
(8)國家教委社科研究與藝教司,《自然辯證法概論》,1999年1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