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周五下班后科室考試:打結。
自以為打結不成問題,誰知,沒過關,被扣一半獎金。
心情不佳。不是因為被扣獎金,是因為主任的那個用詞:狡辯。
手打結開始,主任說我的方向錯了,扣錢。
扣就扣,我沒把扣錢放心上,畢竟交學費學東西也是值得的,只是我沒想到會過不了關。
因為是科室自行組織的考試,氣氛相對輕松,邊考邊聊的狀態。
我說怎么會錯了呢?
主任重新拿了一根線,說那你重新考吧。
我又操作了一遍,主任說,又錯了。
那就是錯了。我知道肯定是錯了。
然后我說,我練習的時候沒注意第一個結的方向。有第一個結作為基礎的話,其實后面我都是對的。
說這一句話的意思,不在于否定錯誤,只是在找出錯的原因。
不知道是不是主任只聽到了我的后半句話(當時大家都在說話),然后她就說了一句:行了,不要再狡辯了。
媽呀,聽到"狡辯"一詞,我的心情馬上變得很糟糕。
晚上情緒不好,找哥傾訴后,"狡辯"一詞還是在腦海里回蕩。
我在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表達不恰當,導致主任誤解了我的意思,從而認為我在狡辯。
然后又認為,主任是因為沒那么喜歡我,以至于口不擇言,用了"狡辯"一詞。
反正內心戲很多。
最終,還是覺得貓叔的金句才是真理:讓自己變得更好,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如果,我熟練掌握打結技術;
如果,我在工作中表現得足夠出色;
如果,我的口頭表達夠精準,
還會發生這樣的事嗎?
成長才是剛需啊。
這樣想,我才釋然了。
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