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我拍了很多悲劇,可是拍出來你們都覺得那是喜劇。
——周星馳
若問你誰是你心目中最好的喜劇演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或是周星馳、或是卓別林、或是黃渤、或是其他一些演員。
我的答案是,周星馳,而后是黃渤。
先是周星馳,我這一代人基本上是看著他的喜劇電影長大的;然后是黃渤,近幾年拍的最好的喜劇片里幾乎都有他的身影。銀幕之上,他們成功地塑造出一個個滑稽、悲催、癡傻的小人物形象,或者是放蕩不羈、幽默風趣的英雄人物,讓無數人在嘻嘻哈哈的氛圍中一掃生活的陰霾。
可是,太陽的背后不是光,銀幕之后,他們又將是怎樣一番光景?以前我不知道,現在的我多多少少看到了一些喜劇人的悲與苦。
偶然間在網上看到一張周星馳的近照,滿頭白發、一臉滄桑,五十多歲的他如今依舊孑然一身,蒼老的臉上找不出一絲至尊寶的滑稽狡黠、看不到一絲周星星的放蕩不羈,有的只是含蓄與憂郁。從星仔到星爺,歲月在他的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跡,然而,這么多年下來,唯獨不變的一點就是,他一直堅持說,“我就是一個拍電影的”,這是他對自己的定位。電影中的他開朗、活潑、嘻嘻哈哈、瘋瘋癲癲,生活中的他安靜、沉默寡言,沒有愛人,朋友很少;拍戲的時候他是一個苛求完美的演員,脫下戲服他又是另一個人,一個孤獨的、真實的周星馳。
曲高和寡,很少有人真正懂他,自然很少有人能成為他的朋友,這也就注定了星爺的孤獨。他性格內向、不善言辭,但這并不代表他的內心也是一片空白,恰恰相反,他情感十分豐富,他的內心是一片海,風平浪靜或是波濤洶涌只有他自己知道。
再說黃渤,說起他,我就不由得想起我和朋友的一段對話:
朋友說:“周杰倫要不是歌唱的好,就以他這雙小眼睛,要能火了才怪。”
我笑著問他:“那么,你覺得周杰倫、黃渤、王寶強這三人誰更好看一點?”
朋友毫不猶豫地說:“都差不多,這三人若不是摸爬滾打好多年練出來一身本事,在如今這個社會很難出名。”
我不否認,天賦是一方面,后天的修煉也十分重要,周杰倫苦心孤詣練就的音樂才華無可挑剔,王寶強北漂那些年的風吹雨打磨練出的演技也日臻成熟。那么,黃渤,自小熱愛唱歌跳舞的他初中的時候就開始在歌舞廳演出,之后又輾轉各地演出,并做了七年的舞蹈教練,機緣巧合,因為參演《上車,走吧》,于是決定報考北京電影學院。2000年,26歲的他被北京電影學院錄取,2006年,他32歲,因參演寧浩導演的《瘋狂的石頭》一炮走紅,之后便一發不可收拾,這樣的經歷,算的上是大器晚成。黃渤和寧浩,說不清楚是誰成就了誰,都說黃渤演什么像什么,藝術源自于生活,他演的活靈活現的那些個形象也源自于他成名之前輾轉流離的生活,源自于他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南北各地的流氓我都見過,什么樣的人我都見過,知道該怎么演”。如今,多數人關注的是他影帝的光環,卻鮮有人注意到他摸爬滾打那些年的辛酸無奈。
星爺之悲,黃渤之苦,其實,喜劇人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僅是喜劇電影,小品、相聲同樣如此。多次入圍奧斯卡獎的好萊塢喜劇大師羅賓·威廉姆斯因抑郁自殺身亡;國外有喜劇之王之稱的金凱瑞、幽默大師“憨豆先生”曾患有抑郁;沈騰被譽為《歡樂喜劇人》的糾結帝,因為一個作品整宿整宿輾轉反思;小沈陽說他們這些二人轉演員在舞臺上是人來瘋,平日里都很安靜,不怎么說話;岳云鵬在被郭德綱相中之前也是輾轉流離,漂泊謀生。
喜劇其實很不好演,畢竟笑是發自內心的自然流露,做不得假,演的不好很難讓觀眾開懷大笑,尤其是面對現在越來越挑剔的觀眾,一個好作品打磨成型需要的是喜劇人日日夜夜的苦心耕耘。在喜劇這條道路上,有些人年少成名,有些人大器晚成,可畢竟功成名就的只是少數人,絕大多數人依舊在這條道路上摸爬滾打,為博眾人一笑咬牙忍受內心的孤獨與人世的滄桑。
喜劇人的苦容易理解,畢竟人生艱難,各行各業的人都辛苦,只是背后的辛酸與無奈不被別人看到而已。那么,喜劇人的悲又該怎么理解,銀幕上那么滑稽幽默的人怎么會是內向自閉,不茍言笑,甚至于因為抑郁自殺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哄笑的那個人就是演員努力塑造的角色,也就是說他就是被嘲笑的那個人,我們笑是因為他們癡傻愚頑不及我們聰慧,與我們這些觀眾而言,這是喜劇,可于角色自身來說這是悲劇。要演好一個角色,演員需要深層次地剖析角色的性格與內心活動,方方面面地融入到角色中去,用心體會喜劇中小人物形象的辛酸與無奈,喜劇式的悲劇演多了也就成了悲劇,在戲里說了太多的話,生活中也就變得沉默寡言了。
喜劇的內核本就是悲劇。
比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在那個茶館里,無論貧富貴賤,于眾人而言,孔乙己就是最好的喜劇演員,每個人都喜歡在孔乙己身上尋找樂趣。可是,讀過《孔乙己》的人都知道,魯迅努力塑造的是一個在當時社會背景下活生生的悲劇,落魄文人、生活困頓潦倒、又不肯放下讀書人的尊嚴,到最后活生生被社會逼迫致死。如果你是孔乙己,別人笑你,你還能笑的出來嗎?
再比如《心花路放》中黃渤飾演的耿浩,觀眾笑他,笑他窩囊,笑他荒誕,笑他失魂落魄萎靡不振的樣子,笑過之后你們用心體會過他的經歷嗎?黃渤演的那個人是有多么的不順,愛情失意,滿心委屈,處于人生的陰影中,急于想走出來卻怎么也走不出來,失戀之后那種痛苦的經歷親身體會過的人都懂。我以前笑他,現在不笑了,他的身上有我的影子,笑他就是笑自己。
《大話西游》中周星馳借夕陽武士的口自嘲地說孫大圣落魄的就像一條狗,似乎也是在說自己。《大話西游》如此,星爺的很多電影亦如此,喜劇的外殼,悲劇的內核。
想起幼年時表哥的一句話:你們的笑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表哥小小年紀,說出的話卻是擲地有聲,足以讓我銘記終身,從此我就知道了換位思考,于是,生活中看到別人的不幸,有時候仍然會忍不住笑,但笑過之后則是同情。對待喜劇,對待喜劇人同樣如此,我喜歡喜劇,它是枯燥生活中的一味美秒的調料,遇到好的作品我也會笑的前仰后合,可是,笑的同時仍不忘思考。用心去讀懂喜劇人的作品,理解他們,理解喜劇人的悲與苦,然后由衷地為他們的付出鼓掌,我想,這應該是對他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