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期待,可以指引我們,同時,也可能變成一座牢獄,禁錮內心,變得不堪負重。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時間又是一個段落,我忘記了時間,時間在我的指尖滑落,生命囿于一片荒蕪,找尋著出口,找著找著,不再找了,便是最好的尋找了。
昨天的雨,磅礴在辰起毫無準備的心頭,看著它們落在身上,感受著它們的密集和重量,腳下也滲透在積水的深淵里,本來就要回轉身,回去了,又轉念,徑直往前面走,有什么顧念呢,在這樣的雨里,很多人,依然在前行,前行去履行生命本來已經習以的活動。
碎碎念念完了,還是回歸吧。“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是《無聲告白》里封面題目下的示意,一句作為整本書的意旨。
‘期待’, 期待什么,期待著成為什么?
莉迪亞,一個十六歲的孩子,多少年來,被期待綁架了,活在一個又一個期待里,看著一個又一個期待一圈又一圈地緊緊捆綁著自己,卻無言地忍受著,接受著,因為那是心底的愿望,那是母親的愿望,以此來留住母親不再出走,確保父親不會因為母親的出走而頹陷,以保證家的完整,可是,這一切并不是她所能承擔的,不應該是由她來承擔的。一年又一年,16歲了,多少期待焦距在她的身上,多少期待,讓她難以承受生命賦予的青春年華,難以承受失敗,難以承受來自父母的失望,一個人承擔了那么久,帶著那偽裝的笑容,面對父母了那么久,“是的,媽媽”,一次次的應付著母親,那么久,終究,太累了,唯一能夠理解她的哥哥就要迫不及待地離開了,就剩下她一個人了,她再也受不了了。
對于她,就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像當初,哥哥將自己推入湖里,不去掙扎,沉沉地陷入湖底那樣,她終無法承受的歸宿,就在那湖底。
無聲地,告別一切,告別期待,回到自己,回到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上的自己。
作為一名讀者,對于這樣的事實,她無聲的選擇,除了惋惜,更是為了她的解脫而釋然。
當李·夫婦發現了女兒離世事實,痛苦,不解,難以接受,內心期待的聚焦目標沒有了,難安。
作為父母,李先生在自己多少年的移民生涯里,太多的眼光,讓他內心深處根深蒂固地植入了自己不一樣的念,在他國的那份孤獨,如毒藥般侵蝕著自己,他生怕自己的孩子也一樣,因為黃皮膚而內心受傷,陷入孤獨的境地,她給女兒的生日禮物是一本書《如何贏得朋友》,他感慨,如果當年他看過這本書,也許就不會這樣了,也許會有很多朋友,和瑪麗琳好好談戀愛,會留在哈佛……那份期待通過這本書轉嫁于自己孩子身上,他是無意的,因為他并不了解自己的女兒。
莉迪亞總是在走廊里的電話旁,裝作正在打電話,待父親走過時,以讓父親認為,自己有很多朋友,一次次地在飯桌上,她不得不高聲地說著,她這個朋友怎么了,那個朋友怎么了。
瑪麗琳,莉迪亞的母親,曾經聰明美麗的學生,有著自己的夢想,一直努力著拜托母親所期待的嫁個好男人,做個好家庭主婦的生活,可正是因為嫁給了李,有了孩子,她成了家庭主婦,放下成為醫生的夢想,為家庭付出。可是,內心深處的躁動不安,激起了那封存的種子,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時,她出走了,去追尋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女醫生,同時,母愛與家庭的責任牽絆著她,難以釋懷,陷入困惑。終因為身孕,另一孩子漢娜的出世,而放棄了那夢想。從此,她的夢想轉接在女兒莉迪亞身上,一本又一本化學生物方面的書,醫學方面的書,自己認為有用的書,作為莉迪亞的禮物。一本又一本的沉重施往女兒身上,毫無意識,以為這是女兒樂意的喜歡的。而這只是她自己喜歡的而已。
作為女兒的莉迪亞以為,一個又一個地接受母親的期待,就會留住母親不再出走,就能夠保留整個家的完整。
總之,她一直偽裝著,自己有很多朋友,很喜歡母親的禮物,微笑著,很享受著這一切的按排。
可是,只有他的哥哥看在眼里,她所承受的一切,也同情她所承受的一切,還有小漢娜,幼小的妹妹,在不起眼的角落,悉心地觀察著家里的這一切,這個家里,似乎沒有她的任何位置,似乎她只是家里的一臺會思考的錄影機,記下了家里所發生的一些細微的插曲,而姐姐莉迪亞那天晚上走向湖邊的過程,她趴在窗口看得清晰。也在晚上偷偷跑出家門,沿著姐姐走的那條路,感受著姐姐做出選擇的所思所感。
也許,這本書的作者伍綺詩,就是小漢娜,那么細微入至地觀察著這一切,看到小漢娜的眼睛,看到她所思的畫面,就能感覺到有另一雙眼睛從外面看著這一切。這是長大后小漢娜的眼睛,是作者自己的眼睛。
愛與期待,可以指引我們,同時,也可能變成一座牢獄,禁錮內心,變得不堪負重。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這樣的期待,找到真實的自己。
這樣的期待,可能來自我們的親人朋友,也可能來自我們所認為的他們的期待,也可能來自我們自我世界里經由欲念控制的自己,找到真實的自己,真實的自己又在哪里,或許,直到停止尋找的時候,才是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