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農村光棍的人生
(一)
還沒到牛頭村,就體驗到特殊禮遇。
村口一塊大石頭,石頭表面已經磨得十分光滑,遠遠就能看到它反射著耀眼太陽光。一個看上去年紀很大背略微有些駝的老奶奶坐在石頭上,從很遠就一直看向我,像哨兵一樣警覺地打量著我的一舉一動。
“大娘,咱們村的村委怎么走?”我索性靠近了問她。
聽到有人問話,大娘凝固的表情逐漸蘇醒過來。她黝黑的臉上滿是歲月的刻痕,比她們村周圍的山還要綿延;臉上深深的皺褶如同群山之間的道道溝壑,嵌入到她的皮膚里;她的頭發已經灰白,卻整齊地向后梳起,用一根黑色的頭繩在后頭攏起來。
她仔細打量了我一番之后,眼神里透露出一絲失望。這弄得我一時很尷尬,或許是我打破了她的寧靜,也或許我的普通話她不一定能懂吧。正在我尷尬怎么繼續的時候,她嘴巴動了動,她泛黃的牙齒已經所剩無幾,余下的幾個像園林里裝飾的石頭,被人不經意丟棄在那里。她用胳膊指了指不遠處的房子,嘴唇抖抖了抖說:“捏個(那個)”!
(二)
牛頭村是一個十分封閉的山村。村莊四周都是綿延群山,只有一條砂石路進出村子。據說村里有三百多戶人家,戶籍人口接近千人。但是,現在守在村里的也就有三四百人,一家平均一個人的規模。村子正在老去,很多房子和住在里面的老人一樣已經風燭殘年破敗不堪,有些家門前的野草都瘋長得老高,成為雞鴨嬉戲的樂園;有的外墻塌掉了也無人修理,院子里是枯枝敗葉鋪了一地。
村里的路上空蕩蕩的,路邊零星坐著一些老人在照看年幼的孩子,很少能見到年輕人。我的出現顯得十分突兀,立刻成為路邊人關注的焦點。他們的目光里有好奇,有疑惑,也有警惕。有調皮的孩子想靠近看個究竟,都被爺爺奶奶迅速抓住拖回去。
村長大約五六十歲的樣子,個頭不高,臉色黝黑,臉上的胡子刮的干干凈凈,露出下巴青色的輪廓。村長略帶疑惑地聽完我的自我介紹和調查計劃,并沒有說什么,也并沒有進一步追問。甚至都沒有認真地看我一樣,氣氛一時有點沉悶。
為了緩和氣氛,我順便提到了村口的大娘,開玩笑說她就像哨兵一樣看我。村長并沒有笑,他抬起頭,目不轉睛地看著我,臉上的表情讓人捉摸不透。我一時不知觸碰到了他哪根神經,任由他毫無遮遮攔地打量我。
他看了我一會兒,然后下意識地去摸自己的口袋。我趁勢給他遞上一支煙點著。他深吸了一口,在肺里停頓了半天,然后嘆了口氣說:天還早,你想知道些啥,咱們聊聊吧。
(三)
“除了當兵的和上大學的,村里25歲以上的光棍有42人”。
村長又深深吸了一口我遞給他的煙,在肺里頓了頓,然后鼻孔里徑直噴出,他在迷霧后面用模糊的眼神看著我:“他們中有一些沒有出去打工,就天天窩在家里,好吃懶作混日子,你想跟哪個聊聊?”
是的,25歲!在村長眼里,他將光棍的分界劃定為25歲。
在農村,一個普通家庭經濟狀況的男人過了25歲還沒有結婚,那么他有極大概率會淪落到一個獨特的群體里--單身漢。單身漢是文縐縐的稱呼,農村里一般俗稱“光棍”,就是那些沒有結婚且未來也基本沒有機會結婚的人。
光棍們沒有老婆孩子的牽絆,自己吃飽全家不餓,自己穿暖全家不冷,生活似乎是愜意的?,F實恰恰相反,光棍除了生理欲望無法滿足之外,缺乏家庭責任也導致他們行為缺乏約束,很多人看不到未來,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所謂的日子可能只是努力地活著。
農村的男孩,要想離開農村,大致有幾條出路。第一種是考大學,大學畢業后可以在城市里找個工作。不論城市大小和收入多少,起碼實現了邁出農村的第一步。第二種是當兵,經過幾年的軍旅生活,轉成志愿兵或者退伍轉業,各地地方上都有相應安排措施,一般都能有一份工作。
第三種,到城市打工。這個是暫時離開。城市打工是青春飯,年輕的時候到城市工廠里、建筑工地干活,或者在餐廳做服務員等?,F有的戶口政策使他們無法在城市立足,最終還是會回到農村來。城市是他們年輕時掙錢養家糊口的地方;農村才是他們的根,是他們長大和養老的地方。
而現在,這個根已經開始腐爛。
在牛頭村,25歲以上待婚的小伙子有四五十人。而姑娘這邊,加上外出讀書的,整個村適齡的不到二十人。即使整個村的姑娘們都留下不外嫁、不到城市去,仍然有接近一半的小伙子注定打光棍。
本來村里的姑娘就少,但姑娘們又喜歡往外“飛”。在外面見過世面的姑娘,見過了城市生活的豐富多彩,一般都有了自己的主意,父母的安排已經聽不進去了。他們也不愿意再回到鄉下生活,更看不上村里的那些土氣的小伙子了。
“這些人后半輩子怎么辦?”村長看著我,仿佛我能替他想出一個主意。
(四)
據統計,當前我國大約有3000-4000萬光棍。每個光棍都不僅是一個焦頭爛額的個體,他們的背后更是一對愁容滿面的父母。僅算直系親屬,全國也有將近一億人受困于這個問題。
我們很容易對農村光棍這個群體進行一些調查,形成某種研究報告。但是,這種充滿理性光輝的文字或圖表往往成為故紙堆里的一份子,成為學術界小范圍思考和討論的話題。它很難引起全社會廣泛的感情共鳴。冰冷的數字總是難以引起人們的持續關注,因為它只激發我們的理性;而有沖擊力的個案時則會引起我們的情感共鳴,誘發我們的同情心。
只有用故事,把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展現在大家面前,才能更深刻地喚起全社會對這個問題的持續關注。這就是我嘗試用講故事的方法記錄這群人生存狀態的原因。
我曾經跟多個農村光棍聊過,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也聽別人講起這一群體的故事。我內心深處常被他們的處境打動,為他們曾經抗爭卻無力改變結局而扼腕。如果這些故事沒有人記錄,他們的經歷將會和他們的人生一樣,很快被人們徹底遺忘,被時間的大浪抹去所有的痕跡。
同時,隨著中國農村的日趨衰敗,很多農村的傳統習俗也受到極大的沖擊,大量的習俗和儀式已經逐漸被遺忘,逐漸成為老一代人的記憶。按照這個發展模式,這些傳統內容會很快消失掉。我不是說這些習俗一定是好的,但他們畢竟代表了一個時代,代表了一個歷史階段人們的行為方式。不論它是好是壞,落后或先進,糟粕或精華,它總是我們文化幾千年發展的一個自然產物。記錄它們,我們才不會成為一個沒有根的族群。
我嘗試著把有代表性的故事寫出來,希望他們的經歷能夠被人記錄和了解。在記錄這些底層小人物的同時,也嘗試介紹一些農村傳統的風俗、習慣、禁忌等,它比那些純粹介紹這些風俗的文章要更具有情境性,因為我把它嵌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里,還原成活生生的場景。最少,它可以幫我們的子孫理解這個時代。
(五)
“你剛才提到的坐在村口石頭上的大娘”,村長眼睛看著遠處,自言自語地說起來,把我飄遠的思緒也拉回現實?!八齼鹤邮莻€很不錯的人!為人踏實本分。但她老伴去世的早,沒錢給兒子娶媳婦。知道改變不了現狀,他兒子曾經喝酒之后蹲在村口痛哭。后來索性出去闖一闖,嘗試改變命運??沙鋈ブ缶驮僖矝]有回來,這么多年連音信也沒有帶回一個,是死是活沒人知道!”
老人幾乎是哭干了眼淚,天天對祖宗牌位磕頭:兒呀,回來讓娘看一眼,娘死了才瞑目呀。除此之外,她幾乎天天坐在石頭上等,仔細打量每個過路人,希望有一天能等到他兒子。
”我怕她堅持不到那天!”,村長深深嘆了口氣。
------------
他們像螞蟻一樣,被時代的車輪無情地碾得粉碎!
他們也像野草一樣,在亂石的縫隙里倔強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