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位朋友曬出自己的生活計劃。細致到每小時做什么,都規劃得很清楚。吃飯,讀書,運動,陪家人,帶孩子……
看完之后,我不禁有點懷疑。這么細致入微的計劃,真的能堅持下去嗎?
02
我想起自己在學生時代和剛畢業后的那幾年,曾經發生在我身上的相似的情境。
我一直都是一個有計劃有條理的人。生活、工作、學習,運動,我幾乎總要不定時地做個計劃安排。如果沒有計劃地生活,我會覺得完全沒有方向感,混亂和茫然。這會讓我心情煩躁,心里發慌。感覺是就像走在云里霧里,迷茫而不踏實。
上學和畢業以后的最初幾年,我經常計劃。每天早上幾點起床,運動多久;看什么書,每天讀多少;今年要實現什么目標,學習什么新的課程,什么時間達到什么進度等等,計劃做的非常細。
剛開始的時候,總是精神百倍。每天按計劃一步步來。但是一段時間下來后發現,為了完成每天的計劃,自己身心都很累。
有時候總是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出現,天氣的原因,意外事情的發生,還有自己身體和精神狀態的不穩定,導致應該當天完成的計劃,有時完不成。這樣的次數一多,就會讓我有挫敗感。
有時候是因為計劃當初,對自己的能力和時間評估不夠,導致自己的精力完全不足以應對計劃的完成。
過于詳細的計劃,到最后變成了對自己生活的束縛和負擔,感覺自己被計劃綁架,生活完全失去了彈性,和自己對生活的掌控。被計劃安排著去生活,覺得很被動,不情愿,心很累。
所以,經常性的結果是,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后,不得不放棄或調整之前的計劃。而原定的目標,經常也是實現不了。
03
我記得剛上大學的時候,學校有很多校內和校外興趣班。對于好學的我來說,真的是非常有吸引力。我當時報了繪畫,彈琴還有學校的記者團。總之我每天非常忙,上完課,去課外班。
結果一個月下來,我就吃不消了。一是時間上太過緊張,二是路上花的時間太多。每天校內校外的跑,真的很辛苦。后來畫畫課上了兩三節,琴課就去了一次,最后不得不放棄了。
工作以后,為了保持運動,我通常在冬天過后,給自己定一個運動計劃。當時在北方,冬天非常冷,不適合出來做運動。
我要求自己每天幾點鐘起床,每天運動多少時間。工作以外,我還給自己定了學習計劃,考試計劃等等。總之是要把自己每天都排得滿滿的,才感覺到一天沒有白過,生活才充實。
但是每次提起精神,下決心這次一定要堅持下去的時候,總是在開了個好頭不久,就出現問題。
比如: 因為運動的強度太大了,腳踝的舊傷犯了,整個腳面腫了起來,無法再跑步; 原想按計劃和進度看的書,卻每次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中途擱置,沒有按期完成。本來要看專業書,最后卻讀了一大堆閑書。本想自己一個人安安靜靜讀書,最后卻結識了一大堆新朋友……
計劃執行到一半,整個人就開始拼命掙脫自己原來計劃的束縛。像是年輕的時候,一定要遠離家鄉一樣的感覺。那個計劃最后成了我想掙脫的牢籠,當我逃出來的時候,感覺是如此放松。
我知道,我的內心是抗拒我的計劃的,它讓我變得如此不自由。
04
幾次這樣的事情發生以后,我就開始反思,到底問題出現在哪里?
沒有計劃肯定是不行的。計劃對于我來說,就像公司的年度預算,沒有它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走。但是過于細致的計劃也行不通,畢竟人不是計算機程序,設定好了就可以按照指令執行。有人的因素,計劃就總會跑偏。
人是能動的,思想是不受控的。所以公司里才會有財務分析。為什么要分析?不過是檢討一下,為什么沒有按計劃完成,原因在哪里,改進的措施是什么。
對個人來說也是一樣。
痛定思痛后,我調整了自己做計劃的原則。就是總體方向把握,大的原則不能動,但細節處可以不必過于追究。就有點像企業里的“以結果為導向”,只要最終在要求的時間里,達成目標就好。至于是什么方式,每天每個月做多少,不做硬性的指標要求。
比如,運動計劃。
我不會規定自己每天一定要幾點起床,每天必須一定得跑步多少,瑜伽多少,每個月達成什么樣的目標。
我只要求,要堅持不間斷地運動,只要有時間,身體條件允許。每年至少運動多少天,身體的狀態大概要做到什么程度。
下雨臺風天,我可以不出去。有事情要辦,我也可以暫停一天。早上6點起床,可以出去運動; 8點起床,如果愿意,也可以出去跑步;可以因為什么原因一個月沒有做運動,也可以堅持運動100天不間斷。
但是只要這一年,我保證有10-11個月的運動時間,體重控制在多少kg以內,自己身體和精神狀態良好,就OK了。如果在某方面有突破,當然更好。
就像去年10月份的時候,我突然發現自己可以下一字馬后,也很意外。這不在我的計劃之內,對我就是驚喜和意外收獲。反倒是讓我暗下決心,在多久之內,可以做到更好。
當然,就算是沒有達到目標,也沒有關系。因為我的大方向就是健康。
對于讀書,學習,工作,我同樣也還是習慣在一個階段做一份計劃。只是我的計劃都是方向性的框架,有彈性的,沒有硬性指標一定要在哪個時間點一定要怎么樣。只對最后的結果,做一個略有彈性的可接受范圍。
這樣的計劃,令我沒有束縛感和壓抑感。在我有狀態的時候,我就會做的多一點,好一些;在我沒有狀態的時候,我就什么都不做。看起來像是無計劃,其實是有一個線在不遠處的。
我可以在想看書的時候,一口氣看上3-5本;在我想寫文的時候,一氣呵成,寫上幾篇。在我想畫畫的時候,投入地畫出幾幅像樣的畫來。在我想做一些正經事的時候,就可以全心投入地去做,一天可以做出幾天的成績來。
時間是相同的,只是我改變了使用它的方式而已。而這種方式無形中follow 了 我的心。讓這顆本喜歡無拘無束的心,想當然地以為,我的計劃是跟了它的節奏。所以,感覺有計劃,又無計劃之勞役;無計劃,又有不能逾越的邊界。就像唐僧給大圣畫的那個圈。只要在圈里,就可以自由發揮。
看似無為的計劃,卻能達到預期甚至超越預期的結果。最重要的是心不累。
其實這種方法是在單位時間里,提高了做事的效率,然后有多余的時間可以用來放松和浪費,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同時人又獲得了自我掌控的自由和能力,做起事情來,心情更愉快。同時做事的狀態也更為專注。
這好過那種緊梆梆,生硬的,按照程序一樣精準時間安排去做事的計劃。因為在那里,你不僅感覺自己像是機器人,同時也失去了自主,失去了做事的動力和活力。總感覺有個叫“計劃”的眼睛在盯著你,監督著你。被人盯著做事,總是壓力滿滿,心里極不自在的。
05
生活中,像曾經的我那樣做計劃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人,也不在少數吧。就像我開頭提到的那位朋友,還有其他一些人。
比如朋友磊。
磊一直想戒煙,幾次三番決心和計劃,最終還是沒有戒掉。他曾為了讓自己戒煙,在朋友圈里表決心,監督有獎。可是被監督后幾個月,還是依然故我,戒不掉就是戒不掉。
其實,只要給自己一個底線,最好是彈性的。比如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然后從現在開始一點點減少,一天少抽一根;堅持一段時間后,一天少抽2根,如此往復。
然后在不知不覺間,把自己少抽煙的時間換上其他有趣的事情。循序漸進的過程中,人的大腦和心就不會特別抗拒,不知不覺中形成新的習慣。
當某一天突然發現自己比原來少抽了很多煙,會為自己的毅力和堅持感到驕傲,同時形成正面的激勵,會讓自己更有信心地在更短的時間內達成戒煙的目標。
其實,過于著急和陡然地變化,對于身體和心理都是不好的。身心的強烈反應,會讓之前的努力付之一炬。
還有一個學藝術出身,現在從商的強。
強有才華,有個性,還非常有能力。率真不羈,恃才放曠,不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任性做自己。
但是朋友圈不是自己的家,還有一些是上商業上的朋友,和一些不同背景并不熟悉的“好友”。因此,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總是要受到環境的影響。同時,也考慮自己的身份。
一次,一個朋友的善意提醒,讓強意識到,自己過于率真坦露自己個性這一點,應該有所收斂。不能像以前那樣過于暴露自己。于是他計劃在朋友圈的江湖漸漸“隱退”。
可是呢,這一下子從原來的“放浪形骸”,到“云深不知處”,也真的沒那么容易。為了在圈里做的更符合自己的“身份”,他減少了自己寫文發感慨的頻率,只是轉發一些與工作相關的文章。但是有時還是忍不住,會發一些心情文字,然后很快就刪掉。
熟悉他的朋友忽然發現,強和以前像是變了一個人,紛紛問他怎么回事。他說,他不能像以前那樣孩子氣,要表現的成熟點。畢竟自己也是個老板。他計劃在半年之內,變成一個沒有喜怒哀樂的朋友圈“隱形人”。
但是,作為一個性情中人,如此壓抑自己的喜怒哀樂,成為一個“僵尸”一樣的存在,心里有時也很郁悶。感情,情緒,就怕被壓抑。尤其對于一個曾經的藝術人。被壓抑的東西總是要找到出口的,但出口在哪里,就不知道了。
圈里的朋友們,見到強的機會越來越少。作為一個正常人應有的喜怒哀樂,都在他那里慢慢看不見。就只能看到他的影子一樣的存在,那么不真實。
以前的他,嬉笑怒罵,雖有時有點放肆,但這是真實的他自己啊。可是現在,在抹去了自己的痕跡了之后,又怎么樣了呢?朋友們再也感覺不到他,作為一個人真實的存在。
這樣就算成熟嗎?這樣自己就真的開心嗎?
我不這么認為。
適度的展示自己,不偽裝也不矯情,不孤傲,也不討喜。真實而自然。盡可能輸出正能量,少發負面信息。在朋友圈里建立自己獨特的個人品牌形象。讓朋友們知道,這就是你,獨一無二。
本來這就是一個私人空間,只是和一部分人分享自己生活面貌。何必非要定一個標準,去壓抑自己的真實個性呢?朋友們喜不喜歡你,接不接受你,絕對不是以你每天每月發多少條微信,和展不展示自己生活為依據的。
但是沒有自己真實生活和想法的朋友圈,聊勝于無。
06
毋庸置疑,好的計劃,無論對我們的工作,學習還是生活,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它會幫助我們厘清紛亂,確定目標,執行更有條理,方向更清晰。
但是凡事都要有度,計劃也一樣。過緊過松的計劃和決心,都不會利于計劃的執行,確保目標的達成。走極端的計劃,不如沒有計劃。
不管怎么說,計劃只是一種打理我們生活的工具。我們要很好地利用它來為我們服務,幫我們順利實現目標。但決不能被工具奴役和束縛,變成計劃的奴隸,為了計劃而去完成計劃,讓自己活的壓抑疲憊。
在財務里有一種計劃叫彈性預算,或者叫滾動預算。就是說,實時更新實際數據,然后在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對原預算進行滾動調整,以使計劃更為貼近實際,更具有達成目標的可能性。
所以,我們的生活計劃,本來就不像公司財務預算那么嚴謹,何必要定的那么死,那么絕,像對自己的苦修似的呢?
覺得太緊了,讓人喘不過氣來,那就松一松;覺得太松了,沒有約束性,那就緊一緊。總能調試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松緊度。而隨著自己能力和適應性的提高,再依照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總之,計劃應該是動態的,彈性的,實時調整的一個過程。而不是死的,僵化的,不能改變的,非得要走極端的一個狀態。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其實計劃無時不在。我們要做到心中有計劃,執行無計劃,的確也不是太容易。但是不就是因為不容易,我們才要做計劃來安排我們的生活的嗎?
所以,沒關系,計劃照做。只要記得,適度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