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變得不再是我,即使我已變身為嗜血的兇徒,即使整個世界已變成廢墟,我仍然會用全部生命來愛你,至死不渝。
--東野圭吾
我雖然不是東野圭吾的腦殘粉,但這幾天數了數,自從5年前接觸《放學后》到剛才合上《祈禱落幕時》,前前后后,大大小小讀了東野圭吾33本小說。不知怎的,便有了一種想寫一篇關于東野圭吾的一篇文章,遺憾的是,我并沒有嚴格按照出版順序或寫作順序來讀這些書,所以并不十分系統,不過后來仔細整理了一下,加上度娘給出的作者寫作順序,也算是對東野有一個粗淺的認識和理解。寫下這篇,我自然不是、也不敢妄自去評判作者什么,而是滿懷著感激和崇拜,回望這一路走來的足跡,感謝東野的書陪我走過了這幾年青春時光,給我帶來了許多思考和感悟。故謹以此篇向東野圭吾先生致敬。
一、暢銷天王的誕生
作為暢銷天王,當然是有暢銷的資本,他雖然不及江戶川亂步,肯福萊特,愛倫坡,阿西莫夫那樣一代宗師的成就,但東野圭吾的“暢銷”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被他找到了一條高效的暢銷書加工線——大眾讀物的外殼、陰暗面的暴露、時尚元素的融合、豐滿立體的人物(尤其是壞女人)、適度的篇幅、平易的語言、刺激的開篇、大量的影視化……篇幅在兩百三十頁至三百三十頁之間,正適合讀者;開篇十頁迅速引發矛盾,讓人在書店拿起來就被吸引;小說極度“劇本化”,劇組拿過來稍稍改編就能拍成影視劇。不到最后真的不知道真相或者動機。諸如《紅手指》,諸如《湖邊兇殺案》,不勝枚舉。這些細節都充分說明,東野圭吾取得“暢銷君”的稱號,真的是有道理的。
二、推理Or動機、技巧Or感情
誠然,推理是契機,必不可少,而動機卻是根源,牽扯到了人性層面的問題,所以,關于動機--人性展開的討論在書中占了更大的部分。《嫌疑犯X的獻身》一開始則就把兇手告訴你,在這個故事中東野圭吾將一般推理小說最吸引人的元素置于不重要的位置,而石神的獻身動機則成了全篇最引人注意的點,動機是最能牽扯到人性的東西,正是這種創新戳中了無數人的淚點。
我在百度上看過他的創作經歷(其實亦可稱之為心路歷程)曾經痛苦的經歷,讓他愈發關注小人物的遭遇——犯不著去討好誰,也沒把自己看得那么重。無論是多么復雜的推理,還是精巧的空間結構,東野圭吾在行文上的節奏,把握的火候非常微妙。在任何一塊的劇情發展里,都沒有一處突然的驚喜,和故事上的大起大落,他是始終不溫不火的,卻牢牢抓住你的心神,從開頭到結尾都一直牽引著你,到最后的往往不是恍然大悟,而是深思無窮。《變身》涉及大量有關腦科學的內容,表達了阿純和小惠那可跨生死的愛情;《分身》大膽嘗試了克隆技術的應用;《平行世界的愛情故事》更是創造了一個完全虛擬的背景環境。《白夜行》中采用多條伏線并行推進,似乎是多條并不相關的線用一些隱秘的的小細節串起來。此外,這本書中還嘗試杜絕任何心理描寫,完全可以稱為“零度心理描寫”,將故事冷靜克制地呈現給讀者,給了讀者巨大的想象空間。
東野圭吾的書一般不超過十頁便有巨大的矛盾沖突,直接吸引讀者眼球,敘述語言簡潔明了,從不拖泥帶水,不進行過分地渲染,使故事簡潔有張力,令很多讀者愛不釋手。素筆勾勒,白描為上,幾下簡單的敘述,便可以將劇情交待的跌宕起伏,人性糾葛,社會百態,被東野簡練兇狠的表達出來,卻一點也不失真,沒有過多的著墨于詞藻,卻依舊表現的濃烈真摯。
東野圭吾最厲害的地方在于“無跳戲”,從頭看到尾不會有覺得不自然的地方,因此讀者可以沉浸進去,真正進入一段安靜的時間。想要做到這個水平,需要對劇情有相當的敏感度,另外需要把所有專業內的內容全部了解徹底,這樣才有可能把“不可能”的事情變為“可能”,但這也限制了他的寫作框架,因為格局一大,涉及到的細節也會越多。諸如他的《惡意》,《秘密》等等,我都覺得寫的非常好,有的作品甚至值得讀第二遍。
三、最惡的人性、最大的善意
很多人說他是推理性不夠社會性湊,反而我覺得,這就是推理小說的必然發展結果。
不讀到最后不知道答案,這是他作品最大的魅力。傳統推理小說重視情節卻輕視人物形象情感的塑造,東野圭吾卻相當重視人物形象的刻畫,對人性仔細地描摹,在故事中讀者經常為他筆下人物亦正亦邪的人物著迷。比如《白夜行》,最后誰是兇手似乎已經不重要了,讀者更關注的是這場犯罪背后的人性和那令人心碎糾結的情感。在桐原為她跌落身亡時,雪穗神情冷漠高傲地走了,在這一刻謎底真的不重要,反而是無數的人此刻在為人性糾結。尼采說過,與魔鬼戰斗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魔鬼。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會凝視你。而深處在深淵里的人又怎能獨善其身!桐原亮司就是這樣。在《紅手指》中,加賀恭一郎的形象也被塑造到了巔峰,他即是一位果敢睿智,氣度非凡的刑警,同時也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兒子。當然,小說里直到最后三十頁才達到故事的高潮,深刻揭露了關于家庭溫情,成長環境,孩子教育,以及老人的心理感受,無一不發人深省。《湖邊兇殺案》更是在最后一頁才看到了俊介對章太的推理,這樣的選題可以讓我們反思社會、反思現如今的教育,而在本書中又加入了身為父母者的的人性反思,并進一步把問題推移到現代社會中年男女的婚姻狀況,實可謂高明之至。當然像他的其他作品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應該說各有特色,但卻一眼能區別出來是東野圭吾的作品。
看過他的簡歷的都知道,早期的他專注精巧細致的本格推理,而現在的他對社會的思考更加全面—陰郁凄美的愛情、母親和女兒交換身體、父親的性欲和愛情親情之間的尺度該何去何從,引發了對于倫理問題的深思,校園暴力的根源,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家庭環境影響的無端惡意及一些暴露出來的人心叵測,還有幼女被強迫賣淫等等社會性的問題,更是想用一種冷漠銳利的筆觸去挖掘揭露這些社會的陰暗,好像有種俠義在吐發胸中塊壘,散發著郁郁之氣,而其筆鋒愈加醇厚老辣,既可以寫出冰涼刺骨的寒意,也有著溫暖動人的溫情。
如果說文字落在哪里,心里的花便開在哪里,不論它是賞心悅目,還是芬芳留情,東野的花只是淡淡的雛菊野香,他沒有詞藻上的華麗,萬紫千紅的奪目,他只會用簡簡單單的意象,白日,流星般的短暫輝耀,依然可以寫情入骨,觸及到人的心底。好就好在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人性,卻又用最大的善意悲憫眾生。
好吧,盡管他的書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尤其是最近幾年的作品,和他巔峰時期的作品顯然不在一個層次,不過,我們仍然期待東野圭吾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期待和感動。他的新書《沉睡的人魚之家》《拉普拉斯的魔女》已加入2018年的書單,我期待著我的下一篇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