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重儀式感的吃貨,還有什么比 農歷新年更符合需求的么?
小時候,過年是新衣新鞋,早早買好,一定要到年初一才穿;是熱鬧的炮仗聲,此起彼伏,滿地紅衣;是各色煙花:擦炮摔炮魔術彈、會變色的、會旋轉的、會飛的…外公總會備好線香,以給我們愛玩又膽小的姐妹幾個留足安全距離…
小時候,過年是奶奶腌制的好吃得不得了的香腸咸鴨,是外公年前就陸陸續續在準備的蛋餃和無人能及的炸圓子,是爺爺家和外公家的團圓飯,是外婆年前就去置辦的花生酥炒米糖芝麻糖,是奶奶做的讓人停不下筷子的泥鰍面…
后來的過年,是大家熱熱鬧鬧在一起吐槽春晚搶紅包,是爸爸大廚水平的年飯,是拜年時家家都有的茶葉蛋炸春卷和拌菜,自然,我家的最好吃…
今年,婚后的第一年,在廣東的婆家,體驗了一次粵式新年,也是穿的最少的一個新年,太溫暖了,繁花盛開,村口的榕樹,在溫暖的陽光下寧靜安詳。
粵式新年,自然少不了吃。
年貨
超市里,滿滿都是打年貨的人,也滿滿都是各種吃食:不同風味的臘腸臘肉,極具幽默感的扁扁的臘鴨,各色我見過沒見過的點心,還有只存在于遙遠記憶中的糖蓮藕糖冬瓜……在此強烈推薦一下川貝金桔,好吃又止咳。
早餐
過年的早餐,一般以粥配上白水仔,入口角或是撲生。白水仔、入口餃和撲生本質上是同一種東西,只是烹飪方法不同而已。它們有點類似于米餃。糯米制成的面皮,Q彈順滑,里面包的餡是臘肉臘腸丁和咸菜的混合,還可以根據各家人的喜好再配上一些蔬菜碎,我們家配的馬蹄和胡蘿卜。蒸出來的叫白水仔,炸的叫入口角,煎炒出來看不出造型的叫撲生。廣東人大都怕上火,不太愛吃煎炸的食品,即使是炸,也很溫柔,一絲絲都不油膩。喝上一碗細細熬制的瘦肉粥,整個五臟六腑的每一個毛孔,都被熨帖了。
早餐自然少不了逢喜事必吃的瀨粉。瀨粉是一種以用稻米打磨之后的粘米粉拌和熱水后而制成的長粉條,口感極其酥軟。一般作為早餐或午餐。我們家習慣是,年三十午餐吃瀨粉。以從早上就開始用柴火熬制的骨頭湯做底,再拌上家里腌制的姜絲、頭菜,炒花生米和炒臘肉,以及地里剛出來的香菜和蔥,賣相雖然一般,可是味道卻很是豐富多姿。
打邊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打邊爐算是粵式火鍋了吧(重慶人民肯定是不同意這算火鍋的)。先將雞肉(發現廣東人好愛吃雞肉?。。?,鵝肉,羊肉等放入姜、香菇以及耗油等調料煮熟,揭開鍋,香噴噴吃上一輪,之后加入時鮮蔬菜,兌點水煮來吃。才從地里摘來洗凈的蔬菜,天然帶著清甜。
大家一起圍爐而坐,看著鍋中蒸騰的霧氣,熱熱鬧鬧聊著天(快督促我學粵語?。酝暌徊ㄐ恍?,等到新入爐的菜熟了剛好也歇夠可以進行下一輪了。有節奏地吃喝。
說完吃,我們再來聊聊儀式感。
花市
小時候,每到年前,市中心地帶總有商業街被封起來做市集,賣對聯年畫燈籠的,各色吃食的,還有些瑣碎到我已經記不住是什么了的東西。只記得有一年,表哥騎車帶我去逛,回家的時候,車把手上掛著,我懷里揣著,滿滿都是年貨,心里也是滿滿的開心。
廣東這邊的花市,多少有點小時候逛市集的感覺。只不過,基本都是從傍晚一直到早上,賣的大都是植物。數不盡的鮮花和年桔,第一次在春節期間見到這么多鮮花,也是震驚到我了。桔諧音“吉”,過年時候,不管是家里還是店鋪商場,都會擺上一些,取其吉祥之意。這樣的年景氣象,也真是充滿的生機和活力。
拜神
廣東過年的一個重要儀式就是拜神。幾乎每家都有神龕,拜的神類型也很多,家里的祖先,村頭村尾的神龕,井神……大年三十和年初二,燒香點蠟放炮仗,看著也覺得是熱鬧非常。
拜神的供品很有講究,除了肉類之外,還會有寓意不同的蔬菜們。這些蔬菜都是完完整整的呈現,意為有頭有尾。胡蘿卜代表生活紅紅火火,蔥預示著聰明能干,蓮藕表明好日子年年都有,芹菜則勤勞的象征,精打細算的蒜,一聽就知道會生財的生菜……
采青
猶記得小時候,過年最期待的就是看到舞龍舞獅的。一路自帶音效,從街頭舞到巷尾,一路圍觀叫好。遇到一些圖吉利圖好運的商鋪或單位,會在自家門梁上掛紅包或者整條的煙,引得舞龍舞獅隊多逗留一會兒。后來,這些就漸漸消失不見了,已經許多年不曾見了。
在廣東這邊的村莊,但凡村里有年輕小伙子,村里愿意花錢請老師來教的,都會有自己的舞獅隊。敲鑼打鼓放炮仗的,跟著后面收拾采來的青的,年輕后生舞著獅,挨家挨戶去采青。所謂青,就是用紅繩子串著那些寓意吉祥的蔬菜們,再墜上紅包和煙。錯過了一家門前的表演,還可以跟著去看下一家,若是有興致,可以跟著舞獅隊走完全部,看個夠。
在吃吃吃和各種熱鬧的儀式中,這個年,過得很有味道。
我想,無論什么年紀,無論年味是不是會越來越淡,我都會熱愛過年。拋開所有的雜事,安心為各種儀式做準備,認真吃喝,盡情和家人聊天,專心過個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