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協作過程中,我們遇到了這些問題:
靈感、素材記錄難,調用不便
創作者在生活中和網絡上發現的各種素材和靈感,會直接因為記錄的不便而放棄,導致信息和素材的流失;團隊在思考創作方向時產生的一些靈感和素材,也沒有系統的記錄下來,不利于靈感和信息的沉淀;
協作耗時,流程復雜
storybook 的 IP 故事創造通常需要整個團隊的協作。主創作者用 office 等傳統工具編輯好文稿,再郵件發送給各位同事;同事在文檔上提出修改意見之后又回執給主創作者,根據修改意見進行修改,這樣往往要3到4個回合才能形成定稿。整個過程耗費了很長的時間,且文檔管理起來比較費勁,一篇文檔會出現N個版本;
團隊知識庫雜亂,影響創作效率
storybook 會創造很多系列故事,但其中的一部分并非從最開始就是朝著系列故事的方向去選題和規劃,而是從用戶喜愛程度和已有故事庫中二次選題,制定大綱,然后討論協作。團隊知識庫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方式就是放在本地文件夾,素材與素材之間關聯弱,討論協作的流程復雜,降低了創作的效率。
使用石墨文檔之后,我們的IP故事是如何協作完成的?
腦暴
一般我們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自己的信息流里發現了好玩的素材或者靈感,會快速開一個石墨文檔丟到群里進行腦暴,把看到的、想到的都記錄下來。相對于微信/QQ群來說,石墨能夠更好地沉淀這些轉瞬即逝的信息,也讓整理的同事方便一些。每次開會誕生的新想法,也以這種方式記錄下來。
實驗性創作
然后,我們會指定一位同事開始使用石墨撰寫,這種狀態下基本是快速反應。基本上只要是創作類型都是一個人獨立完成,這當中會相對進行二八分,團隊會對出品進行最多20%的干預,建議,修改。一開始不會坐下來細化一些大綱要領、規劃流程,而是直接腦暴結束后出第一篇,很實驗性的,然后發布到微信號等平臺去讓粉絲做檢驗,看我們的靈感和想法是否走得通。獲得反饋后,我們會立刻開始第二篇的創作,也是在石墨上。
系列誕生
大概在進行了第三篇后,我們才開始會進行大綱框架,故事結構這種大綱類型的,是團隊協同編寫的,但一開始也是一個人(一般是主筆)編寫出來,然后進行修改。接下來的方向規劃和細化,這時我們就需要進行文檔的整理,比如開啟文件夾放置進去,開始進行大綱羅列,大家在大綱上進行評論,標記,我們再根據跟蹤功能,進行協同處理。
比如在storybook微信公眾號上很受歡迎的系列故事【地獄膳房】,就是以這樣的流程,第三篇故事后,我們才開始大綱,作者也是在石墨上完成創作的。
總結:
我們是一個對于協作性要求比較高的團隊,幾乎每一篇IP文章都需要至少兩位編輯的協作,傳統的方式流程長且耽誤時間。在石墨文檔上完成這一系列工作,能讓團隊清晰的看到工作進程,也能讓每個想法真正的體驗在文檔中,討論出最優的方式;
作為新媒體編輯運營的團隊,需要用到大量的工具,尤其是在微信后臺的編輯過程中對圖片上傳和板式的要求很高,石墨文檔上的圖文可以直接復制到公眾號后臺,且圖片質量無壓縮。不僅在功能上滿足了我們的協作需求,也在操作上極大的便利了每一位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