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哭了,抱或者不抱是個難題。有父母認為一哭就抱會不會把寶寶慣壞了?會不會一抱就放不下了?不抱又會不會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還有人說孩子哭一哭,不要緊的,鍛煉肺活量了。真的是這樣嗎?面對這個兩難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從發展心理學的依戀理論中找到解釋。
1、建立穩固的依戀關系會幫助孩子在和父母分離的時候仍能保持安全感
發展心理學中對“依戀”是這樣描述的:
依戀(Attachment)是人對生活中特定人物的一種強烈而深刻的情感聯結,與這個人交往帶來愉快體驗,面臨壓力時會從這個人處得到安慰。
簡而言之,“依戀”是尋求與某人的親密,并及時給其帶來安全感,減少焦慮的情緒。
依戀理論起源于對動物的觀察及實驗。
早期對人類依戀的大量研究由John Bowlby (1907-1990)及同事做出。
Bowlby受Ethological Studies (行為學研究)的影響很大,他認為依戀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種平衡,平衡嬰兒對安全的需要和對探索經驗的需要。
根據Bowlby的觀點,如果孩子在早期的關系中體驗到愛和信任,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值得愛的、值得信賴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戀需求沒得到滿足,他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不好的印象。
這種行為模式一旦形成,將對兒童的各種社會人際關系(如母子關系、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等)都產生影響,更會對其成年以后的人際關系和婚戀關系都產生長期的影響。
Bowlby認為從0-2歲期間,依戀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最終達到“母親與嬰兒之間動態的平衡”。
1)前依戀階段,0~6周。嬰兒從母親那里獲得食物和舒適撫慰。這個時期,如果把他們和母親分開并不會造成任何不安。
2)依戀形成期,6周~8個月。嬰兒開始對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做出不同的反應,開始有分離焦慮的苗頭了。
3)依戀明確期,6~8個月到18個月~24個月。當母親離開時,嬰兒表現出明顯的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這種依戀關系是互相的,嬰兒感覺離母親(或者其他養育人)的距離太遠,或者母親(養育人)發現孩子離開自己視線,都會感到不安。他們把母親或者熟悉的養育人作為安全基地,對環境進行探索。
4)雙向關系期,18個月~24個月及以后。這期間孩子的活動能力增強,在上個期間,母親起到平衡這種關系的主要作用。而這個階段,表征和語言能力的迅速發展使嬰兒開始理解父母的離開和返回,并能預測她的返回。雙方能通過溝通協商,相互調整和平衡,這種關系會持續好幾年。
父母不要覺得分離焦慮只有孩子才有,其實父母自己也有。回想小寶六個月的時候有過半個月晚上跟著奶奶睡,我也是各種擔心、焦慮,小寶哭了能不能哄住,晚上睡得好不好。
因此,可以看出這種依戀關系是互相的,并且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保持著一種動態的平衡。
2、母親提供的身體接觸和安撫對嬰兒形成對母親的依戀至關重要
20世紀50年代,有一個著名的實驗——Harlow的恒河猴實驗(實驗很殘酷,幼猴也很可憐的,因為從倫理角度,我們不能拿人來做這樣的實驗),Harlow及其同事通過幼猴進行了一系列的剝奪依戀的實驗。
其中一個實驗(Harlow&Zimmerman,1959),Harlow及其同事們把剛出生的幼猴與母猴分離,關在單獨的籠子里。向幼猴提供絨布做的母猴和鐵絲做的母猴,做為“代理母親”。
實驗者在“鐵絲母猴”胸前特別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按照Harlow的說法就是“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一個是有著無限耐心、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
剛開始,幼猴多圍著“鐵絲母猴”,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就發生了:幼猴只在饑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里喝幾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時候都是與“絨布母猴”呆在一起;幼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體,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脅時,會跑到“絨布母猴”身邊并緊緊抱住它,似乎“絨布母猴”會給幼猴更多的安全感。
Harlow從這個“代母養育實驗”中觀察到了一些問題:那些由“絨布母猴”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進行交配。
于是,Harlow對實驗進行了改進,為幼猴制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絨布母猴”,并保證它每天都會有一個半小時的時間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進后的實驗表明,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另一項實驗(Harlow&Harlow, 1969),實驗者在籠子里放了個敲鼓的機械玩具熊,嚇壞的小猴飛撲向絨布媽媽而非鐵絲媽媽,而這只小猴是從鐵絲媽媽那里獲得乳汁的。當小猴在絨布媽媽那里平靜下來,才大膽地打量熊,有的甚至離開媽媽靠近熊(都是好奇寶寶?。o@然,絨布媽媽向幼猴提供了一種安全感。
弗洛伊德首先提出,嬰兒與母親的情緒紐帶是所有后來關系的基礎。
我們看到,對依戀結果的研究與弗洛伊德的觀點相一致。盡管喂食是一種建立親密關系的重要情境,但依戀并不依賴于饑餓滿足,兒童并不只是因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戀父母。
3、怎么樣的母嬰互動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關系?
發展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設計了“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的實驗,以觀察人類母親和兒童間的依戀關系(針對12個月左右的孩子)。
其要點是觀察嬰兒對陌生人的反應:1.和母親在一起的時候;2.當母親離開的時候;3.當母親重新回來的時候。
陌生情境法的實施步驟:
1)實驗者把媽媽和嬰兒帶到游戲室,然后離開。
2)媽媽坐下,嬰兒玩玩具。
3)陌生人進來,坐下,與媽媽談話。
4)媽媽離開房間。陌生人對嬰兒做出反應,如果嬰兒哭泣,就進行安慰。
5)媽媽返回,問候嬰兒,必要時進行安撫。陌生人離開房間。
6)媽媽再次離開房間。
7)陌生人走進房間,安慰嬰兒。
8)媽媽回來,問候嬰兒,必要時進行安撫,用玩具讓嬰兒高興。
觀察嬰兒在這些步驟中的反應,設計者Mary Ainsworth及其同事認為,當母親回來時,嬰兒對母親的反應是一個關鍵要素。
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會把他們的父母作為安全基地,探索陌生的環境,在父母離開時他們有分離焦慮,看到父母比看到陌生人更容易被安撫。
設計者Mary Ainsworth將這些行為反應分為四大類:
安全型依戀
嬰兒把媽媽作為安全基地。當母親在場時,會自由地進行探索、與陌生人打交道;在母親離開時會表現得心煩意亂,陌生人無法安慰他們;在看到母親返回時會撲向媽媽的懷里,但是,他們能夠很快平靜下來繼續玩玩具。?
當孩子知道存在一個在需要時會返回的“安全基地”(就是媽媽)時,他們能夠最積極地進行探索行為。
一些心理學研究者認為,當母親可以親近、能夠以響應和適宜的方式滿足兒童的需要時,兒童就會成為安全依戀型。
回避型依戀
媽媽在時嬰兒似乎漠不關心,當她離開時,嬰兒也不傷心,他們對陌生人的反應與對媽媽的反應相同。論是什么人在場,孩子都很少有探索行為。
重聚時,他們回避媽媽,或者緩慢的走近媽媽,當被抱起時,他們常常并不愿意靠近,他們眼睛/身體會轉開,不沖著媽媽,不主動去尋求安慰。?
這種依戀類型源于孩子的需要不被看見,經常得不到滿足,使得孩子相信他們對母親傳達需要并不能影響到母親。
拒絕型依戀
拒絕型依戀的孩子對陌生人及其焦慮,即使母親在場也是這樣,他們緊緊靠近母親,也不怎么去探索各種玩具,母親的離開讓他們極端沮喪。
母親返回時他們會表現出矛盾心態:一方面尋求保持與母親的親密,另一個方面,在母親開始關注/親近時進行抵抗,他們會表現出生氣、拒絕行為,有時打、推媽媽,被抱起后,許多孩子繼續哭,不容易被安撫。
一些心理學研究者認為,這種依戀類型可能是孩子的需求有時被忽視,直到完成其它某些活動父母才給與關注;有時更多的是以父母的要求而非兒童的主動要求,來關注兒童。
混亂型依戀
研究者發現,有200多個案例,孩子的行為無法歸入到前面3個類型里面,Main & Solomon(1990)建議,這一類是Disorganized(混亂型)。
這個類型的孩子缺乏應對陌生人帶來的壓力,他們和母親互動的體驗可能是無規律的,所以無法形成連貫/一致的互動模式。
這種依戀模式反應了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性。
重聚時,這些嬰兒表現出許多困惑的、相互矛盾的行為。例如,在被抱起或接近媽媽時表現出費解的、抑郁的情緒;一些嬰兒與媽媽交流時表情茫然;一些嬰兒在受到安慰后意外的哭起來,或表現出奇怪的冷冰冰的態度。
根據精神分析和習性學理論,內心的愛和安全感源自健康的依戀關系,它有助于心理各個方面的健康發展。
與這種觀點一致的大量的追蹤研究發現,與具有不安全依戀的孩子相比,嬰兒期形成了安全依戀的孩子,在幼兒期往往被教師評定為,具有更高的自尊,社會交往能力和共情能力更強。
從發展心理學的依戀理論來看,嬰兒無論從身體還是心理上都需要母親無條件的愛和關懷。那么,寶寶哭了,要不要抱,父母應該怎么做,就比較清楚了。
對寶寶的需求作出比較及時和恰當的反饋,嬰兒通過媽媽迅速、穩定、重復的行為來學習自己和媽媽的關系,建立對媽媽,進而對外部世界的信任感。
嬰兒哭,大多是生理需求未得到及時滿足。也并不是說寶寶一哭,就馬上把他抱起來哄哄哄。
寶寶哭,無非就是餓了,困了,無聊了,屙了,尿了,熱了,冷了,碰疼了,腸脹氣,生病了……需求一旦得到滿足,很快就能平靜下來??梢試L試用各種方式做出反應,比如,檢查尿布,看看是否需要換尿布;也可以跟他講話,唱歌,撫摸他的皮膚等等。
最不理想的做法是對寶寶的哭聲置之不理,這樣會破壞寶寶和父母建立依戀關系,傷害寶寶和父母的最初的信任。
父母要學著對寶寶多點耐心,再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什么特點、個性,多表達支持和愛,讓孩子常常保持愉悅的心情,減少哭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