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zz music,其實是個非常好分辨的音樂,大家通常在小酒館、咖啡廳、電影里面聽到類似的調調,心里就會說,哦,這好像就是爵士樂。可是爵士樂究竟是什么,或者說怎樣的曲目才算是爵士樂,我們應該怎樣去聽爵士樂,我想嘗試著去探討一下。
好了,一說到音樂,就有大量的聲音開始談論情懷,各種優美刻意的形容,什么“爆裂自由憤怒的搖滾”,“荷爾蒙噴發的朋克”,“憂郁清新的英倫”……沒錯,可是到底怎么區分不同的音樂風格呢?難道聽了幾十年這些音樂就只能被扔進“晨跑必備100首”,“派對狂歡50金曲”,“失戀救助20曲”這樣的歌單里?我覺得對音樂愛好者來說,稍微了解學習一下不同的音樂風格,會對音樂有不一樣的感受。
音樂不僅僅需要樂器,而且一定是建立在樂理要素和情感精神兩方面上的,如果有人說他能依靠自己豐滿膨脹的情感就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我想當場讓他用嗩吶吹一曲搖滾。
先搬運一段百度百科的定義:
爵士樂(Jazz),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源于美國,誕生于南部港口城市新奧爾良,音樂根基來自布魯斯(Blues)和拉格泰姆(Ragtime)。爵士樂講究即興,以具有搖擺特點的Shuffle節奏為基礎,是非洲黑人文化和歐洲白人文化的結合。20世紀前十幾年爵士樂主要集中在新奧爾良發展,1917年后轉向芝加哥,30年代又轉移至紐約,直至今天,爵士樂風靡全球。爵士樂的主要風格有:新奧爾良爵士、搖擺樂、比博普、冷爵士、自由爵士、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等。
要探究爵士樂的歷史,真的有太多故事與內容,但每一個故事里面一定都會出現的要素就是“黑人”,因為爵士樂正是是由黑人音樂發展而來的。相較于白種人與黃種人,黑人骨子里更追求自由,更狂野激進,體現在音樂里面就是節奏感的變化非常豐富。而節奏,正是是爵士樂區別于其他音樂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以swing為主的切分節奏是大部分爵士樂的表現形式,swing這種打拍方式會讓人不由自主的搖擺起來。聽不同樂音人們的肢體語言也特別有趣:聽搖滾大家上下搖頭,聽朋克大家更快地上下蹦跶著搖晃,聽雷鬼大家左右起伏搖動,聽金屬。。聽金屬的都是用生命在搖動(尤其可見每種音樂風格,節奏都是標簽)。而爵士樂的搖動是輕微的,圓滑的,配合著手指打節拍,像個演員。
旋律上面,大部分流行歌采用的都是萬能套路,和弦都是一類走向,特別是同一個歌手,每張專輯里面你都會找到那么一兩首歌,聽起來有百分之90的相似度,例如周杰倫的《最長的電影》和《蒲公英的約定》,簡直就是一模一樣啊!(所以這類歌曲的編排就非常重要,所以周杰倫也非常厲害)以前覺得綜藝節里面哪個歌手臨時就可以唱個串燒好厲害啊!現在知道了,哦,原來都是和弦一個走向的歌曲。爵士樂呢?采用了大量的替代和弦,不走尋常路了,再加上一定屬于爵士樂的即興演奏,讓曲目起伏游蕩,包羅萬象。甚至如果是看現場表演,對同一首曲目,爵士樂隊每一次的演繹都是不一樣的。
在新加坡的時候,我有一個吉他高手朋友Justin,我經常去Sultan Club看他和他伙伴們的表演,看到那嫻熟的技藝,也常常問他技術上的問題。他曾告訴我,作為一個爵士樂吉他手,最累的不是手指,而是大腦,因為曲目豐富多彩,即興表演整個樂隊要合拍,大腦得跟上。他們這群人當中有個小有名氣的鍵盤手,Justin他們其他人跟他一起表演的時候是很緊張的,因為那個鍵盤大神即興很厲害,可以隨性游離到很遠很遠,然后不刻意間又能收回到主旋律上,其他人害怕被他帶走以后靈魂就回不來了,大概場景就像電影《海上鋼琴師》一樣,樂隊剛開始還一片祥和,1900一發力,所有人都跟不上了,只能膜拜(斗琴第二段黑人大哥演奏的<The Crave>是非常棒的Jazz)。
還有一個趣事,我發現不同音樂風格的音樂人特別喜歡從裝束上面給自己貼上標簽。帆布鞋+牛仔酷+紋身臂,基本就是玩搖滾的了,再畫個煙熏妝頭發豎起來,厲害點的打兩個唇環,就是朋克仔如果沒有長發飄飄不喜歡半裸,也不敢說自己是搞金屬樂的。可是玩爵士的這一批人很有趣,他們對著裝是真的毫不在意,在Sultan Club看表演的時候發現,爵士樂手上臺就是大神,下臺就是普通人,該怎么穿就怎么穿,還有一個日本大叔,每天下班,穿著襯衣就上鼓架。在正是場合里做表演,也就是正式的西裝三件套,跟一般人也沒什么不一樣。
爵士樂神奇的地方之于我自己來說,大約有這樣一種體驗:同一首歌曲,前一次聽會覺得心情特別明朗舒暢,后一次聽會覺得特別憂傷令人感慨。爵士樂特殊的節奏與旋律,在表達大喜大悲的情感上面極其有力度,就好比是情緒催化劑,你開心的時候聽會更開心,郁郁不安的時候聽會更憂郁。而對待爵士樂,一定要高度集中認真地聽,這種豐富的音樂是值得人玩味的,不然一不小心走神,又會變成“開咖啡館必備背景音樂500首了”。
寫著寫著我也開始談情懷了,對待爵士樂,還是應該多聽多欣賞。到底爵士樂是什么,引用爵士老炮Louis Armstrong的名言:
"If you have to ask, you'll never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