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保證從不犯錯,能一直做好自己從未做過的事情。
每個人的經驗里都有大量的空白,一般是難以意識到的。一旦犯錯,就會清楚地看到自己欠缺的部分。
每個錯都有因有果,犯錯雖難以避免,但在一定程度上卻推動著我們成長。
《心理學導論》這本書里,講到一個重要的概念:情緒是有機體適應生存和發展的一種重要方式。
錯誤帶來的情緒刺激,能幫助我們約束自己不要犯錯,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解決問題,獲得認可?!爸e能改”就是一種有效的適應機制。
我們經常勸犯錯的人“別在一個坑里摔兩次”,也常聽犯過錯的人承諾“以后再也不會犯了”。
碗打碎了,以后洗碗和吃飯就會更加小心;
題目答錯了,下次就會知道怎么解;
買錯機票,下次買票就會反復檢查信息;
錯誤挖出了我們深藏已久的認知盲區,帶來動力去填補經驗中的留白。
就像有句諺語說的:寧要一個好錯,不要十次順風順水的成功。
犯錯后,請學會原諒自己。
就像著名心理治療師薩提亞,在《當我內心足夠強大》一書中寫的:
當我內心足夠強大 我不再攻擊 我知道 當我不再傷害自己 便沒有人 可以傷害我 原來,讓內心強大 我只需要看到自己 接納我還不能做的 欣賞我已經做到的 并且相信 走過這個歷程 終究可以活出自己 綻放自己
上述這些話,建議大家每天念一遍,也許你就能:
慢慢放下防御的鎧甲,不再自我攻擊和傷害,敢于做任何事,成為任何人。
要記住,錯誤本質上是“探索未知時留下的成長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