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我們的心也是不斷變化的。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這一定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幸福本身。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不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愿望。 ——山下英子《斷舍離》
最近,我學習了一些關于整理、收納的知識。在“知乎”和“得到”上,收聽了國內著名的整理收納師——敬子主講的課程。受課程啟發,我又購買了那本著名的暢銷書——《斷舍離》,用了一個晚上一口氣看完。
斷舍離,就是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
這句話真的值得反復體味和思考。這些新知識,讓我有了新的眼光去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狀態,更新和改變了很多舊有的觀念,對生活有了新的理解。
下面是整理收納師敬子在知乎上講的一門課程內容,分享給你——
1、什么是整理?
整理的核心是決定物品的存留,其本質是建立決斷力,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和價值觀有關。整理的成功標準,不是丟掉多少件東西。
先做整理,再做收納。
整理是決策層面的事情。不做整理就收納,根本沒搞清物品的取或舍,只是想整齊地收起來,這沒有意義。對不需要的東西進行分類和定位,反復收拾房間是無用功。
一定要首先對全體物品做出決策,保證所有留下的東西都是真正需要的,然后對這些值得投入精力的東西進行收納。
整理的順序:按照物品的品類劃分,從易到難進行。
衣物——書籍——文件——飲食物品——清潔護理——回憶物品——夢想物品——手機和電腦
取舍的標準: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不心動、一年未用的東西都可以“扔”。
注意:不要以物品的貴賤、好壞、新舊為判斷標準,而要以目前的自己是否需要、喜歡、有意義為標準。不是要扔東西減負,是要通過清楚的決策,加強自我認知。
通過整理,找到背后困擾你的“枷鎖”,明確當下的你自己是最重要的,通過清晰決策加強自我認知,認清楚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人。——這是整理要完成的最主要的工作。
操作建議:將一個品類的東西全部堆在一起,一次拿起一件物品,按照整理標準做判斷,決定保留。某個品類的整理收納盡量一次性完成,不要分成幾次做。
2、什么是收納?
收納的本質是決定物品的結構、分類、定位擺放,涉及到分類思維和結構化思維。將物品擺放整齊、漂亮不是其本質。
如何判斷收納是不是做得好?就看一個人能否做到用完東西后“隨手歸位”。因為收納做得好,隨手歸位的成本就會大大降低。整潔干凈的家自帶“威懾力”,讓你想去保持這個局面。當你完成了所有“整理”和“收納”的工作之后,只剩下隨手歸位和清掃兩件事。
如果你的大腦內部,沒有這樣一張思維導圖,那你家的東西可能是無結構的擺放。
日本人的收納理念曾經走過“彎路”,特別喜歡榨干每一寸空間,收納達人擅長把柜子全部塞滿。現在這種理念已經被完全拋棄。
兩種錯誤觀念:從家具出發,倒推物品的分類;由于家具放不下,把物品的分類打亂,放到別的地方。
沒有結構的收納,只是擺放。做分類時,從大往小進行。
收納的四大原則:同類集中、固定位置、多次拆分、直立存放
3、相關問答
為什么有些人不能長期維持整潔有序的環境?
不復亂的整理收納真的可行嗎?
案例:某個電視節目,邀請設計師青山周平對臟亂差的老舊房屋進行設計改造,效果非常驚艷。但是一年之后,這些房子又回到了“臟亂差”的狀態。
通過對物品的整理收納,改變了你這個人,包括思維方式、認知方法、價值觀和對自己的信念。這是整理收納的效果能夠立得住、不崩潰、不復亂的根本原因。
如果一個人得不到改變,而妄想通過擺放東西、采購收納工具、逼迫自己清潔房屋、隨手歸位等,那只是一遍遍花費有限的體力和意志力,最后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整理收納為何能提升生活品質?
好的生活品質,并非只是居住面積大、家具貴或者不用干活。通過整理收納,能帶給你整潔高效的生活環境,大幅度減少花在家務上的時間和精力,還能夠由此明確你的價值觀,清理心理狀態,建立結構化思維能力,最終讓你自己得到改變。很多人做了整理收納之后,感覺一身輕松,對自己的認識更加清晰,思維決策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入門書籍:《斷舍離》、《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小家越住越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