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經》的一點兒領悟
文/燕趙北羽
《心經》全文:
?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行深,行分深淺,由淺而深。淺不得見,深而能得。顧謂行深方可得照見。
五蘊者,色也,受也,想也,行也,識也。蘊為集,集者可拆可散,萬般法象,不離五意,此為五蘊。
苦者,內也,心也。厄者,外也,難也。
識見萬法,不離五蘊。我,不過萬法之一。亦同于此。佛家滅執,可見一斑耳。遇事不過隨緣,隨緣便消種種苦得大自在。
色者,物也。佛家論空,空而生慧。空為物之屬性。具無常性,暫時性,相對性,因緣而生,卻無自性,則為空。色空此處引為辯證。其在道家,有與無也。有,可解為色,無,可解為空。進而得空有不二中道實相,空而不空之法門亦如是。破我執,而得人空,此空非佛家空,引之為玩空。佛家之空,更在于空空。道家莊子語: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此處,可引之為記??找牢锒?,不可獨立于物之外。
色蘊解過,受想行識,亦同此理。
宇宙萬有,本體為空。緣起性空,諸法空相,非為佛創,而為佛指。其在道家,便是道意。不知起于何,不知終于何。天帝之行即存,而世后綿延不絕。莊子語自本自根者,亦如是也。佛家語為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F代物理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或者能量守恒定律。
五蘊皆空,空破我執,我執成空,當空五蘊,空中之空,方為法空。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也,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也。六塵者,空無自性,謂之外空。六知者,空無自性,謂之內空。六能者,空無自性,謂之心空。內外皆空,心亦不實,可掃法執。六根與六塵者,佛空之十二處。六根與六塵與六識者,佛家為十八界。
無明者,過去世之能。必言流轉門: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必言還滅門:無明盡則行盡,行盡則識盡,識盡則名色盡,色色盡則六入盡,六入盡則觸盡,觸盡則受盡,受盡則愛盡,愛盡則取盡,取盡則有盡,有盡則生盡,生盡則老死盡。待得十二支支支滅盡,方得解脫。
世人皆道苦,此為果。滅苦者,必先知苦。知苦者,必得苦因。得苦因,當有解苦之法,法對,則苦消。佛家悟空為滅苦之法門。四圣謗為佛教之核心要義,步步為贏。莊周好冷眼,冷眼者,方能冷心,冷心方能洞照。其于佛家之四圣諦,引為異曲同工之妙。
人無能證之智,自無得證之果。此為無之所果,不可尋因。
世俗人喜物,物為空,難破此執,故為顛倒。遠離顛倒,方可涅槃。莊子講物物而不物于物,當為妙論矣!
三世,過去,現在,將來。
大神咒,降服心魔, 大光明咒,卻除黑暗。無上咒,至高無上之意,無等等咒,有等者,非為最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