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幫菜中的家常菜,除以味厚、味重、味豐為其鮮明的特色外,更加注重“就地就時取材,操作簡單,變化多樣”。我市鹽史專家、收藏家楊源展示了他收藏的一本1957年10月在當時的食品展覽會上印發(fā)的“商品資料”,為追溯鹽幫菜中家常菜的發(fā)展,留下歷史依據(jù)。
這本60年前食品展覽會上的油印小冊子,詳細列舉了以紅苕、鴨、鵝、兔為主料的133種菜肴配料以及制作過程,另外對于“不便制作”的近百種糖果列舉了品名。
如今備受青睞,集萬千“吃貨”寵愛于一身的冷吃免的前身陳皮兔,在60年前會是怎樣的做法呢?“商品資料”記載:“選肥嫩子兔切成小塊,配以干海椒、陳皮烹制,味麻辣香美,肉質細嫩,為廣大消費者喜愛之下酒菜。”
出乎意料的是,常被戲稱為“上不了臺面”的紅苕,竟然有47種吃法,成為小冊子絕對的主角。
里面載有紅苕類菜肴共20種,面點27種,此外只有品名沒有制作過程的近百種糖果,也是以紅苕為主料制成。
其中一道“鍋貼苕排”——主要原料:紅苕;配料:肥肉四兩,鮮筍二兩,火腿一兩五錢,豆粉二兩,蛋清兩個。
制作過程:先將肥肉煮熟,切成一寸五長,6分寬,兩分厚肉片;然后將鮮筍、火腿、紅苕切成和肥肉一樣長,同樣寬,8分厚的片子;將肥肉鋪在砧板上擦凈,將蛋清、豆粉調成糊狀加少許鹽;將鮮筍貼在肥肉上,火腿貼在鮮筍上,紅苕貼在火腿上;化豬油在鍋中燒沸,將掛好糊的苕排一次放入,文火煎至兩面金黃出鍋,配以生菜裝盤。
這本小冊子從一個側面反映了1957年自貢鹽幫菜中的白味菜特點,更重要的是,它證明了鹽幫菜的一脈相承。
“沒有廚師的不斷創(chuàng)新,川菜就不能最終成為成熟的菜系;沒有文化人的參與、介入、幫助,廚師就不能完成這種創(chuàng)新。任何菜系的成熟和提升,都離不開這個因素。”自貢鹽文化研究專家陳星生在《自貢鹽幫菜經(jīng)典菜譜》序中這樣寫道。
飲食是經(jīng)濟,也是文化;飲食是口福,也是鄉(xiāng)情。自貢鹽幫菜是千年鹽都自貢的優(yōu)秀地方文化,是自貢人集體記憶和精神家園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自貢人的包容性和歸屬感,反映了自貢文化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