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徐瑾,著名的青年經濟學者,也是英國《金融時報》下屬的 FT 中文網財經版的主編和首席財經評論員,東京大學客座研究員。近年出版了多部著作,作品曾經入選“2015最受金融人喜愛的十本財經書籍”。
關于本書
白銀作為貨幣的主要形態之一,在中國宋元以降直至近代、時間跨度近1000年的中國貨幣史中扮演了尤為重要的角色,《白銀帝國》考察了這段歷史,分析了中國社會興衰存亡背后那條“連綿不絕”的銀線,探討了中西大分流和中國銀本位對后世帶來的影響。
核心內容
本書核心觀點:
第一,作者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信用,某個物品的信用被廣泛建立起來之后,它就有可能成為大家普遍接受的貨幣。
第二,貨幣信用需要政府背書,不僅在中國出現,西方也是如此。
第三,貨幣發展和王朝興衰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貨幣作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媒介,它的起源與本質究竟是什么?
貨幣作為人類社會經濟的重要媒介,它起源于原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產生的物品交換的需求。歷史上,絲綢、貝殼等都曾經被當作貨幣使用,北宋時期,我們國家甚至早于西方六七百年就出現了紙幣,為什么絲綢、貝殼甚至一張紙都可以成為貨幣呢?作者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信用,某個物品的信用被廣泛建立起來之后,它就有可能成為大家普遍接受的貨幣。貨幣如果要在全國范圍內通用,為社會經濟穩定發展做貢獻,就離不開政府的推動,為這個貨幣的信用做國家背書。
二、西方是怎么建立起白銀貨幣制度和金本位的,貨幣的本質在這個過程中是如何呈現的?
白銀的天然貨幣屬性,加上羅馬時代當權者的權威背書,白銀鑄幣在當時被廣泛接受。羅馬帝國滅亡后,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聯合體無法統一貨幣,國家信用無法建立,再加上歐洲白銀的產能主要來自于中歐,產能不足,這樣一來,統一穩定的貨幣信用體系就始終無法確立起來。隨后在1545年,在西班牙的殖民地區安第斯山高地上,巨大銀礦山被發現,南美白銀開始發力。但在西方的貨幣體系中,除了白銀,黃金一直也出現在貨幣的流通和交易中,最終英國解決了這個問題,確立了新的貨幣體系,開始了金本位。
三、沒有建立金本位,而采用銀本位的明朝,是如何成也白銀、敗也白銀的?
當我們將整個視角放在全球經濟貿易的大格局下,就可以看出貨幣發展是如何影響大明王朝興衰的。明朝時,紙幣也曾經被特別重視,但明朝的紙幣大明寶鈔背后并沒有足額的準備金做儲備和保證,根本不受市場歡迎,最終大明寶鈔被拋棄。而白銀因為價值適中,被社會廣泛接受,最終倒逼明朝政府承認了白銀的地位。但明朝的白銀供給嚴重依賴中西方貿易,當西班牙不再和明朝進行商品貿易,日本白銀的供給也突然消失之后,明朝就岌岌可危了??傊?,白銀的大量流入并不是大明朝廷官方的主動選擇,明朝被卷入了全球經濟體系卻渾然不知,當白銀從流入變成流出,再加上國內的民眾起義和外部軍事入侵,王朝覆滅就是必然結局了。
金句
1. 信用,才是貨幣最深厚的基石,也是任何物品是否能成為貨幣的核心。
2. 貨幣,作為信用的載體,承擔了民間對帝國皇權的信任。而這個信任一旦崩盤,無論是紙幣超發引起通貨膨脹,還是白銀外流引發通貨緊縮,沒有官方在背后做信譽背書,貨幣就始終難以統一。
3. 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北宋的紙幣“交子”、南宋的紙幣“會子”、元代的紙幣“寶鈔”,還是明朝的白銀,表面上是紙幣和金屬貨幣的斗爭,其實是帝國的皇權意志與草根民間市場的信用博弈。
撰稿:Hi-Finance
腦圖:摩西
轉述:孫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