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提一個問題:怎樣的狀況才算心理健康呢?
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認為,心理健康就是“自信+熱情”。
先來把“自信”和“熱情”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從心理學專業角度解釋,科胡特認為當活力能夠滋養自體時,就是自信;當活力能夠滋養客體時,就是熱情。
這樣解釋更復雜了。別急,接著往下看。
一個人的自我涉及到兩方面,一方面是關系,另一方面是動力。
所謂“關系”,就是我和你;所謂“動力”,就是我和你之間的能量表達。
“我”還可以視為“自體”,“你”可以視為“客體”。人性的動力有三個:自戀、性和攻擊。動力還可以統一稱為能量、活力等等。
當活力或能量能夠滋養自體時,就是自信;當活力能夠滋養客體時,就是熱情。
再說通俗點,一個人的內在動力如果能讓自己活力四射,充滿能量和激情,對自身的力量確信不移,那他就是自信的;一個人的內在動力能夠積極主動接納他人、感染他人,給他人以能量,就是熱情。
那么,你是“自信+熱情”的嗎?或者說,你心理健康嗎?坦然地說,按照這個標準,心理健康的人并不太多,包括我本人,自信和熱情似乎都不夠。
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肯定能做成,我們都做不成,那也沒幾個人能做成了”。這應該是自信的表現吧。但如果說,活力能滋養自己,那么這個標準我就真的不具備了。因為這里面的活力,就像是一種生物能量一樣,能夠真的讓一個人看上去是非常被滋養的。你看一個人面色紅潤有光澤,臉上始終帶著輕松和微笑,身體健康協調,那就是滋養了的自我。相反,一個臉上無光、頭發枯干、滿面愁容、說話無力的人,說明他的活力是無法滋養自己的,也不可能是自信的。
關于熱情,我對自己的評價是不冷不熱。一方面喜歡交朋友、重感情,另一方面又對外界常懷敵意,拒人千里。
自信的人大有人在,有的甚至過份到自負了。熱情的人也很多,很多長輩熱情得恨不能把所有的菜都夾到你碗里。但同時具備這兩者的人少之又少。我的朋友中有且只有一個。五十多歲的人,頭發烏黑、面色紅潤、光澤照人、身體健壯;而且特別有激情,精力充沛、坦蕩陽光、對人熱情、和善友好。
科胡特認為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是如何感知自體和客體,具有四個層次。
最好的水準,就是自信和熱情。
排在第二的是夸大性自體與理想化客體。夸大性自體,就是一個人把自體的厲害之處嚴重夸大了,這種夸大感投射到客體身上,就變成了理想化客體。比如一個道德感超強的人,你甚至不能在他面前講黃段子。而他對自己崇拜的人也是這種想當然認為的,一旦他發現對方并非如此,崇拜感瞬間崩塌。
排在第三位的是疑病癥和可怕的 “ 神 ” 。什么是疑病癥呢?就是一個人總懷疑自己的身體有各種生理疾病,但去醫院做檢查卻發現沒事,但這個人就是控制不住地懷疑自己身體有病。關于疑病癥,在科胡特之前,各種流派有各種解釋,科胡特給了一個非常簡潔有力的解釋。他認為,疑病癥患者的核心,是覺得自體太虛弱,但是,他們還沒有真正形成心理意義上的自體,而是將生理意義上的身體視為自體,所以,一旦感覺到虛弱就懷疑自己身體有病,還覺得這一點小病就可能要自己命。
我的親人中就有這么一個例子。醫生說他心臟可能有點問題,他回家馬上就不行了,躺在床上捂著胸口,心臟部位疼痛感越來越嚴重。但最終檢測結果出來后,心臟一點問題都沒有,是醫生誤診,他也就從床上爬起來,心臟再也不疼了。
疑病癥是懷疑自體虛弱,而與此對應的,是他們覺得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神一般的力量。“神”非常苛刻嚴厲,如果自己做不好,就會攻擊自己。這樣就可以理解疑病癥動不動就擔心自己會死掉了,因為有一個苛刻的、動不動就會攻擊自己的可怕的“神”。
前兩個層級,一個是自信和熱情,另一個是夸大性自體和理想化客體,這兩個層級中,自體和客體之間的動力還是善意為主的。而到了疑病癥和可怕的“神”這個層級,自體和客體之間的動力就變成敵意為主了。
不過,疑病癥患者,因為自己虛弱,還是想到“神”那里尋求安慰的。這個可怕的“神”,如果你達到了某些苛刻的條件,也會給你一些獎勵的,所以自體和客體之間,還是有少數一些善意的。
最糟糕的層級是自戀妄想和被迫害妄想。自戀妄想,就是覺得自己是“神”。
美國催眠大師艾瑞克森,治好過幾個“耶穌”,把他們從“神”變成了人。“耶穌妄想”等一切自戀妄想,都是因為不能和人建立關系,于是內在心靈不能人性化,所以有時的治療方式,就是讓他們重新和人建立關系就好。
艾瑞克森有一次發現一個病房里住著三個“耶穌”,其中一個各方面情況最好,可能被療愈。于是,艾瑞克森就讓這個人來做法官,讓另兩個自認為是“耶穌”的人辯論到底誰是耶穌。結果,一個月后,那個法官受不了了,申請出院。他在觀察那兩個耶穌辯論時發現,他倆完全是驢頭不對馬嘴,自說自話,太荒唐,可他發現自己也是這么荒唐。等他明白這一點時,他就有了現實檢驗能力,于是出院了。
被迫害妄想,也就是一個人覺得自己生活中一切不幸,都是一個人或一個勢力構建了一個體系迫害自己所致。輕度的被迫害感,很多人可能都有,而被迫害妄想的關鍵是有了一個迫害的體系。
胡科特所說的后面三種層次其實已經是健康的反面——疾病了。
心理不健康,就說明人有了心理疾病。
依照精神分析,心理疾病由重到輕可以分為三大類:精神病、人格障礙和神經癥。創傷越早,患病越重。
精神分析的理論認為,6歲之前的人生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關鍵階段,一個人的人格在這一階段被基本定型。如果兒童在這一階段遭遇嚴重創傷,就會埋下患病的種子。如果以后的人生階段再一次重復了類似的創傷,他就可能會爆發相應的心理疾病。
精神分析認為,精神病患者,是一歲前的養育環境出了大問題。人格障礙患者,是三歲前的養育問題;而神經癥患者,則是三到六歲的養育出了問題,之前的基礎還可以。
最嚴重的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癥、躁郁癥等。典型癥狀有比如幻覺、妄想、怪異行為和怪異想法。可以說,怪異是精神病患者最容易區分的地方,他們的言語、行為和神情,明顯和正常人不同。
其中最典型、也最廣為人知的是精神分裂癥,核心癥狀是幻覺和妄想。幻覺,就是看到了并不存在的事物;幻聽,就是聽到了原本沒有的聲音。妄想,也就是偏執地堅持自己的想法,哪怕沒有任何證據,但還是堅持,而不會被說服。經典的妄想是被迫害妄想,認為自己生活中的所有不順,都是某一個人或勢力,構建了一個體系來迫害自己;再比如鐘情妄想,通常是認為某個名人愛上了自己;還有比如嫉妒妄想,認定配偶出軌了周圍異性等。
精神病患者最重要的問題是失去了現實檢驗能力。他們把自己的內部想象直接視為現實,如果別人的外部信息和自己內在想象發生沖突,他們寧愿相信自己內在想象。
電影《美麗心靈》中,刻畫了諾貝爾獎得主納什的幻覺,他總是看到一個小女孩和一個成年男性。在視覺和聽覺等感覺上他們如此真實,所以納什對他們的存在一直深信不疑,這就是缺乏現實檢驗能力。但是,在妻子要離開他的緊急狀態下,他突然通過推理,開始有了現實檢驗能力,這個推理是他發現小女孩從來沒有長大過。
這例子就是靠著寶貴的現實檢驗能力,讓患者對自己看起來真實無比的幻覺產生了懷疑,這就給療愈提供了可能。
可以說,精神病患者,至少在他的疾病所侵染的范圍,他是活在一個人的世界的,他意識不到別人的真實存在,而直接把自己的內在想象當成了外部現實,于是其他人也難以對他發揮鏡子功能,去看到他,他也就無法和別人建立起關系。
人格障礙也是非常嚴重的心理疾病,它比精神病輕了一個級別,有了相當的現實檢驗能力,也顯得沒那么怪異了,甚至我認為他們還會對人情世故洞若觀火,還極其善于玩權力游戲。問題是,他們雖然感知到別人的存在,但難以對別人生出情感來,別人對他們而言,就是實現目標的對象與工具,他們難以將別人感知成和自己一樣都是人,都是有獨立尊嚴的人。
可以說,他們的人格就是自我,還沒完整形成,于是他們的主要努力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自戀,他們的核心心理邏輯是:我沒有錯,永遠都是別人錯。
我有一個很久不聯系的朋友,身居高位,你跟他相處總有一種被侮辱和被碾壓感。做他的下屬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無論年長年幼,一點小錯都會被他罵的狗血噴頭。他非常典型的人格障礙特征就是死不認錯,永遠正確。他剛剛說過的一句話,如果有人指出來是錯的,特別是需要為此承擔責任了,他馬上會一口否認自己說過,還會硬是推給別人去承擔后果。
人格障礙有多種表現,有表演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等。最廣為人知的人格障礙,應該就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了,他們是各種惡性新聞事件的主角,他們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我原單位的一個領導,脾氣暴躁,一點小事就可以隨時隨地破口大罵。有人勸他照顧一下別人的尊嚴和情緒,他說:“罵完我就舒服了,我管其他人什么感受!”
人格障礙患者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所以他們多數不會去尋求醫治,除了其中少數的類別,比如邊緣型人格患者。
邊緣型人格障礙總體來說有三個特點:
不穩定,情緒非常反復無常,前一秒還在大哭,下一秒就破涕為笑。核心是缺乏穩定的自我意象,導致他們很容易變換角色。和他們相處,你會覺得他們一會兒變一個人。
沖動易怒,容易自虐、自傷甚至自殺;
極度害怕被拋棄,他們常表達“你只要不離開我,要我怎么做都行”。
人格障礙患者,特別是邊緣型人格和反社會人格,他們因為不懂什么叫規則,所以有了一種強烈的自由感。比如諾蘭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小丑,很像是嚴重的反社會人格。本來電影是把他當成精神病的,但他洞察人心的能力和現實處理能力是如此之強,這就不是一般的精神病所能做到的了。
神經癥是最輕級別的心理疾病,我們通常聽到的強迫癥、社交恐懼癥等等,都是神經癥。
與人格障礙患者相反,神經癥患者的問題是他們太容易覺得:我錯了,問題都在我身上。所以他們會主動尋求治療,而社會機構的心理咨詢師們所遇到的來訪者,如果真達到了心理疾病的級別,大多數也是神經癥。
如果用“關系”來解釋,精神病是活在最原始的一元世界中,他嚴重缺乏“別人獨立存在”的這個感覺,把自己的內部想象當成別人的外部現實來對待。可以說,他既不容易覺得別人是好的,甚至也不認為自己是好的。
人格障礙患者的世界,是介于一元世界和二元世界中,他們明確意識到,別人是獨立存在的,但他們還沒有對別人產生情感,他們只覺得“我是好的”,還沒有明確意識到“你也是好的”。如果對別人好,也是因“你是我的人”。
神經癥患者的世界是介于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中,他們意識到我和你是好的,但我愛你的時候,我擔心會對第三個人產生傷害。
徹底活在三元世界中的人,就是真正的健康人了,我基本好,你基本好,他也是基本好的。
我們大多數人心理疾病都還沒有達到那么嚴重,但大多數人的心理也的確并不健康。意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心理上的病和身體上的病一樣,是需要治療的。我們可以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幫助,也可以了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自我療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