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出自莊周《逍遙游》首句)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幾乎就是《大魚海棠》的全部宣傳語了,老莊的《逍遙游》反倒在其次。
《大魚》剛出來的時候,那宣傳是鋪天蓋地,我看了一眼畫風,弱弱的退下了。然后就是評論界口水仗,因為沒看過,我一直不懂得他們吵什么。
昨天在CCTV上瞄了一眼,本著就想看看畫風的心態(tài),看著看著,坐不住了,猛地開了電腦開始搜影評。心里暗驚,難道是我呆了?連個動畫片也看不懂了?
看完影評我終于坦然。原來大家都一樣!
但是文解還是說了一點東西的,看完文解,覺得這片立意和布局應該都不錯,可是為嘛就拍得那么膈應呢?
評論里有看到把《大魚》和《神隱少女》(就是《千尋》,本人更喜歡神隱這個片名)對比的,接著就自然有一堆噴的。但我還是想說,同樣的都是從隱晦的角度上來說,《神隱》比《大魚》誠意太多太多。
看《神隱》之前也是沒有任何文解作鋪墊的,但是看完總默默的覺得心底很通透,節(jié)奏很穩(wěn)定,故事也很連貫,沒有什么突兀。結(jié)局也能收尾呼應。
《大魚》看到前面,我就在想,后面一定有呼應的,抱著解密的心情努力的看到最后,解了一個更迷的謎……就算有了文解,依然覺得它跳躍的不可理喻。
總覺得創(chuàng)作者想要表達很多很多東西,心里裝滿溢盛,可是說著說著就跟心里的故事偏了,一想不對又硬生生掰回來,于是有了情節(jié)當中的跳躍不連貫,內(nèi)心真正想說的東西又不肯一吐為快,總想著讓觀眾老爺們自己猜,然給出的謎面又像一灘渾水。
我總認為,一部好的片子可以有很多隱喻,隱藏著許多晦澀難懂的謎題,但是在明面上它卻依舊是一部淺顯易懂的大眾片,就像在看《神隱》的時候哪怕完全不懂它的內(nèi)涵,依然可以看得很明快。這里暫不比較畫風的問題,因為畫風,讓我想到了另外一部誠意之作,《大圣歸來》。
最近在讀的《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周廉在《我們何時喪失理解?》一文中引用了陳嘉映這樣一句話:
“我最希望讀到的,是通俗的語言表達高深的思想,最不喜歡的,是用高深的語言表達淺俗的想法。”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一部片子或者一段 文字,晦澀難懂,但如果并不影響我們的閱讀,不影響我們的觀影,反而為我們帶來了啟發(fā),又引起我們的共鳴,我想說這就不愧為一部佳作。哪怕引起共鳴的部分,我們自己領(lǐng)悟出來的感悟,并非創(chuàng)作者真正想帶給我們的。
而《大魚》,我認為就缺少了這一點。它或許立意是好的,出發(fā)點是好的,想帶給觀眾的東西是好的,可是在表達上面,它斷層了。
說起畫風,《大魚》在國內(nèi)算的上誠意了,但另有一部在我心目中更誠意之作的,《大圣歸來》。
國內(nèi)的動漫一直是不怎么敢看的,但是《大圣》還是去了電影院看的。第一眼很驚艷,居然是“帥”的,太不容易了!絕對滿屏誠意了。最后2D皮影戲出來的時候,小伙伴說網(wǎng)上傳聞該片拍到最后沒錢了,3D特效做不出了……心底不由得泛起酸澀。
想想歐美劇,每集的特效都是滿滿的,除了炫技就是炫華麗,一把辛酸淚。
潛心等待著國內(nèi)的動畫拿出誠意來,觀眾老爺們都是感受的到的,觀眾老爺們比制作者還要玻璃心,對于誠意之作哪怕被流言蜚語碰一下也是不行的,可是千萬不要把觀眾老爺們當三歲的頑童,一句“你沒有明白我的意思”就想給打發(fā)了。
《逍遙游》的莊周在我心目中其實是醬紫的: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