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群雄并起,朱元璋占有應天(南京),陳友諒扎根江州(九江),張士誠據守平江(蘇州),三人成鼎足之勢。
陳友諒當時是勢力最大的梟雄,早就想吞并朱元璋。公元1359年,陳友諒率領部眾沿江而下,直逼南京,最后于“龍灣之戰”中了朱元璋埋伏,慘敗而歸。三年之后,陳友諒發起“洪都之戰”,也是以失敗收場。陳友諒自洪都敗退后,朱元璋在戰場之上瘋狂找尋一個書生的尸體,最后沒有找到,只能立碑紀念。
洪都,就是現在的南昌,談到洪都之戰,便要提到一個關鍵的人物,此人叫朱文正,是朱元璋的親侄子。當初朱元璋認為洪都便是荊、越咽喉之地,守住洪都,便能壓制陳友諒,如此關鍵的軍事重地,非親骨肉絕不能守,因此派親侄子朱文正駐扎洪都,派鄧愈幫助。
?
公元1363年,陳友諒率兵60萬,直撲洪都。陳友諒使用云梯攻城,朱文正便命令使用滾石木頭防守,城內的房屋均慢拆完了。陳友諒打了一個月還沒退出,朱文正快頂絕不住了,便派了一個人出城求救,這個人,便是本文的主角,叫張子明,是一個書生。
朱文正趁半夜使用繩子把張子明自城墻之上放下去,張子明喬裝打扮,星夜趕路,半個月時間再次抵達南京。
張子明看到朱元璋之后,將陳友諒與朱文正在兩軍的確切形式做了詳盡匯報。朱元璋對于張子明說:你回來告知朱文正,讓他再次堅守一個月,我會親自去幫他。要明白,陳友諒已圍攻洪已經一個月,張子明跑到朱元璋那里又花了半個月,朱元璋讓朱文正再次堅決一個月,這便非常在讓朱文正在持續抵御80天。
此時,朱文正已堅決86天,城內“矢盡糧絕”,朱元璋再次晚來一步,洪都必定失陷。陳友諒攻了86天,人困馬乏,朱元璋帶20萬大軍來解救,銳氣正盛。陳友諒兵敗,選取避其鋒芒,立即后撤。
是什么讓朱文正有如此毅力堅持下去的呢?原先,張子明從南京趕來南昌時,城內的大軍已傷亡慘重。張子明急于報信,沒有料到反而遭陳友諒擒獲。陳友諒要殺了張子明,沒想到張子明卻說:“我可以投降,幫你去勸說朱文正”。陳友諒大喜,讓張子明到城下招降,可沒有料到,張子明一介書生,居然把陳友諒騙了。
張子明到城下后,不是招降,而是高聲喊:“主公(朱元璋)讓大家固守,他不久便親自領兵趕來!”陳友諒一聽,火冒三丈,立刻殺掉了張子明。張子明盡管死了,但是他的話反而傳開了。城內的朱文正聽見之后,士氣大振。因此說,洪都之戰陳友諒的失利,另一方面是一位遇到了朱文正在這個防守奇才,另外一方面因為張子明的鼓舞。
陳友諒敗退后,朱文正把張子明的事跡告知了朱元璋,朱元璋命人在城外瘋狂找尋張子明的尸體,準備厚葬。可是,由于傷亡慘重,時間過了將近一個月,尸體難以看到。朱元璋不得已,于南昌城外為張子明立一塊石碑。于鄱陽湖之戰后,朱元璋于南昌建立忠臣祠,張子明位列其中。明朝建立之后,張子明被明朝皇帝長存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