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書蟲,我每年都要讀很多書,可是隨著閱讀量的增加(也可能是年齡的增長,但是這一點我是不會承認的!),當一年結束,我回想這一年讀書收獲的時候,卻發現有很多書明明讀過,卻只留下了一個書名的印象。那些在讀的過程中覺得受益匪淺的內容,不知不覺中已經在時光中消散殆盡了。
有一個很著名的問題:「大部分讀過的書最后都會忘掉,那讀書的意義何在?」
這個問題有一個更加著名的答案:
「小的時候我吃了很多東西,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記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他們已經成為了我現在的骨和肉」
這樣的回答看起來很有道理,可是,如果我們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提高讀書的效果,去盡可能地多記住、多吸收書的精華,何樂而不為呢?
我之前寫過一篇《讀完就忘?是因為你的閱讀深度不夠》的文章,這篇文章是基于齋滕孝的書《深閱讀》來寫的書評,《深閱讀》里提出的一個觀點我受益良多:
要用“輸出”檢驗閱讀效果。
我們之所以會有“讀完一本書,卻什么也沒記住”的體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只是讀書,讀完了就完了,沒有進行“輸出”。
而我找到的最有效的輸出方式,就是寫書評。
今年以來,我改變了我的閱讀習慣,每讀完一本書,都要求自己寫書評,有的時候是一整篇文章,有的時候是簡短的評語。現在發展到,當我收聽一個語音課程,或是看一期辯論節目,我都會要求自己寫下一些自己的感想。
叔本華說,光是不停讀書,過后卻不深入思考的話,絕大部分知識都會流失,不會在精神中扎根。
所以,無論長短,只要動筆,就是在思考。只要思考,就有收獲。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我的書評竟然受到了很多書友的喜歡,他們有很多人問到我應該怎樣寫書評。
于是,這篇《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書評就從如何寫書評的角度來寫吧,希望可以給書友們帶來一點啟發。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是日本的一位“筆記本作家”,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
?他還有一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可以作為這本書的補充書籍來閱讀,我之前也針對這本書專門寫過一篇書評——《想記手帳卻不能堅持的你,可能只是用錯了方法》,有興趣可以點擊我的主頁查看。
言歸正傳,我把《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對我寫書評的啟發概括為以下內容:
寫書評第一步:選書。
怎樣選書呢?
奧野宣之說,選書一定要列書單。
列書單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通過某一個閱讀主題來列主題書單。
如果你想學習寫作,你就可以閱讀《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麥肯錫教我的寫作武器:從邏輯思考到文案寫作》 《文案創作完全手冊:文案大師教你一步步寫出銷售力》 《完全寫作指南:從提筆就怕到什么都能寫》 《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 等(此書單來自我的寫作老師:鼴鼠的土豆)。如果你想學習溝通,你可以閱讀《非暴力溝通》《溝通的藝術》《溝通圣經》等。
你還可以通過以點帶面收集或者通過出版社的出版系列收集。
奧野宣之建議,一定要保持敏銳的觸角,從你的生活中收集書單,比如看到了報紙上的書籍推薦、或者閱讀一本書的過程中發現的其他書籍,都應該及時記錄下來,這些都會成為我們選書的很好的參考。
寫書評第二步:做筆記。
這一步是寫書評的關鍵步驟。
我們寫書評是一個輸出的過程,想要有輸出,首先一定要有輸入。而讀書的過程就是一種最好的輸入方式。我們不可能依賴自己已經有的知識來寫作,這些知識早晚有枯竭的一天。那么,怎樣通過讀書來實現輸入呢?
我在寫書評過程中最大的感受。一定要做筆記。因為做筆記是最好的思想輸入的過程。
奧野宣之提供了兩種做筆記的方法: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和粘貼式讀書筆記。
其中最有名的是“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也是我受益最大、對寫書評最有幫助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呢?
蔥鮪(wěi)火鍋是一道以蔥和魚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其中魚肉為主料,蔥為配菜,都是必不可少的關鍵食材。
而“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簡單講就是:?
時間 書名? 作者? 摘抄+感想
舉個例子:
這個就是一個經典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樣式,第一行是時間、書名和作者,第二行用“o”表示摘抄部分,而第三行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的感想和補充說明則標上“☆”。
之所以把這種讀書筆記取名為“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就是因其摘抄和評論并存的特征,正如這道菜中魚肉和大蔥的關系一樣。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關鍵就在第三部分,也就是感想部分,而這個部分,恰恰是構成我們書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我們在做筆記的過程中,就已經把書評的很多重要內容寫出來了。這樣我們在下筆寫書評的時候,就不會面臨不知該從何下筆的窘境了。相信很多人寫不出書評來,最大的困難也是“不知從何寫起”吧。
如果你在閱讀過程中就已經用“蔥鮪火鍋式”完成了讀書筆記,在閱讀完第三步以后,相信你一定可以“下筆如有神”。
奧野宣之介紹的另一種做筆記的方法是粘貼式讀書筆記。
也就是把書的腰封、買書時的紀念印章、讀書時去的地點的票根等等直接粘在本子,或者直接把書中喜歡的段落復印下來,個人認為,這種方法可以作為寫作素材的一個收集,可以為日后寫作相關內容作一個參考。
我為什么這么提倡要做讀書筆記呢?
“讀書是讓別人幫自己思考。過度依賴多讀書,會逐漸喪失思考能力”。
——叔本華在《關于讀書》
叔本華在《關于讀書》一書中提到,“讀書是讓別人幫自己思考。過度依賴多讀書,會逐漸喪失思考能力”。而自己動手整理信息,本質上是促使自己對事物進行深入的思考。
我們做筆記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而這個思考的結果,可以為我們的書評寫作提供指導,可以積累素材,更可以為日后回顧和重讀提供方便。讀書筆記使得書中的有用內容不會再被遺忘在書架上。
還有一點要提醒一下,做完筆記后要經常重讀,常讀常新,時常可以得到新的體會。
寫書評第三步:利用筆記,快速輸出。
說白了,寫文章的過程,就是一個創意輸出的過程。
美國廣告大師 詹姆斯·韋伯·揚說,“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
有了上一步做的筆記基礎,我們就可以進行創意的重新組合了,我們就像是拿到了食材的廚子,只需要考慮一下怎樣把這些食材搭配組合做出一盤完整的菜出來就可以了。
那么,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這時候,我們可以把書先放到一邊,把我們的筆記本拿過來,重新讀一遍,回味一遍,將我們記錄下來的觀點進行歸納整理,梳理出主題,然后就可以邊思考邊落筆了。這個寫書評的過程,其實也是對我們做筆記時思考內容的再思考。
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從一本書的筆記中梳理出好幾個主題,沒關系,你完全可以嘗試就一本書寫出視角不同的多篇書評。
周國平說寫作從來就不是為了影響世界,而只是為了安頓自己。
其實寫書評不是讀書的終極目的,讀書的終極目的,是應用,是讓讀過的書融入我們的精神,成為我們人生旅途上的明燈。
輸出是最好的內化方式,寫書評是讓讀過的書融入我們精神的一條便捷、高效且易于實踐的途徑。
所以,當你讀下一本書的時候,嘗試一下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介紹的方法來寫一篇書評吧?
愿你我的人生都有好書相伴。
愿你我都能讀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