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充分利用教育資源,有效改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都有積極作用。本次研究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策略進行分析,并充分考慮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和目標訴求,相信能給教育工作者一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其重要性在于兩個方面。其一是給學生打基礎,讓學生具備基本的語言文學素養(yǎng),可以正常地進行讀寫識字和溝通對話;其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興趣和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形成好的語言文學素養(yǎng),并引導學生的健康成長發(fā)展。以信息技術融入語文課堂,這正是實現(xiàn)語文課堂教學成果良好轉化的重要途徑。
一、信息技術支持的課堂教學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學即是作為語文課堂服務實際應用的必然要求,也是幫助學生端正學科認知,實現(xiàn)學有所用,提高課堂氛圍和學生體驗的重要方式。我們要借助信息技術將語文課堂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從而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視角去看待語文,從語文視角去解讀生活。
比如在六年級下冊課文《北京的春節(jié)》教學活動中,老師想要讓同學們感受課文中所描繪的春節(jié)的熱鬧的景象和特有的民俗。為此,老師在網(wǎng)上搜集了課文中提到的素材,比如彩繪版本的《水滸傳》連環(huán)畫老照片,以及元宵節(jié)“猜燈謎”的視頻影像,還有過去春節(jié)期間鞭炮齊鳴、煙花滿天的景象。對現(xiàn)在的城市孩子來說,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見識過煙花爆竹滿城作響的景象,也沒有感受過老式廟會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傳統(tǒng)風情的糕點、對聯(lián)、福字等等。通過信息技術的介入,搜索到網(wǎng)上留存的影像畫面和視頻資料,這就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曾經(jīng)的生活氣息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老師還會將過去的春節(jié)影像和現(xiàn)在的春節(jié)影像做以對照,跟小學生所熟悉的現(xiàn)在的春節(jié)過法相對照。用這樣的方式來啟發(fā)學生對時代發(fā)展,社會變革的思考。我們不求能讓學生產(chǎn)生特別深刻的反思和感觸,但要通過信息技術去傳達這樣一種思路,幫助學生構建生活的深度視角,形成對生活的深層感悟。
二、信息技術支持的知識點結構梳理
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中,對知識點的梳理和銜接是一個難點。因為小學生自身的思維貫穿、融會貫通能力比較差,對于一些知識的學習比較死板。比如談到寫作修辭手法,隱喻、比喻、暗喻、對比、排比、倒敘、插敘、設置懸念、心理刻畫、借景抒情、引用典故等,這應當是一個相互雜糅的過程,而不是生搬硬套技巧手法或者寫作理論。在這樣的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接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仍然以對各種寫作修辭手法的強化訓練為例,老師采用PPT構建了一張思維導圖,并在這張思維導圖上對各種寫作修辭手法進行了介紹,給出了案例,借此來強化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認知。而且這個過程是老師帶領學生一起來完成的。講到比喻,老師跟同學們一起討論比喻的特征,并請同學們舉例造句。有的同學舉例:他張開雙臂奔向前方,如同一只展翅的雄鷹;有的同學舉例:這些果子掛在樹上迎風搖擺,好像一串串報喜的紅燈籠,傳遞著豐收的喜悅。而在講到擬人的時候,有的同學從課文中找出例句:“花生仁兒脫了他的紅外套,這是不消說的事。”(摘自六年級課文《臘八粥》)。以此表現(xiàn)擬人的特征,形成了更直觀的認知。這樣的思維導圖還可以打印出來作為學生長期學習研究的對象,更可以根據(jù)教學進度不斷加以優(yōu)化完善。其在幫助學生理解認知各類知識點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信息技術支持的文學藝術審美賞鑒
其實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材的內(nèi)容設置就可以看出來,進行文學藝術審美賞鑒能力的培養(yǎng)受到更多的重視。在每個單元后面設置的語文園地都有關于詩詞文章等的鑒賞閱讀;在課文內(nèi)容的選擇方面更不乏《魯濱遜漂流記》《騎鵝旅行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世界名著作品。這類具有較高文學藝術造詣的作品的選登,體現(xiàn)了教育部門對學生文學藝術素養(yǎng)教育的重視。
那么,要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藝術底蘊和鑒賞能力呢?這同樣需要借助信息技術來實現(xiàn)。比如在關于古詩《竹石》的詩詞賞鑒教學中,為了讓大家體會詩詞中所表達的意境和藝術情境,老師在網(wǎng)上搜索了大量關于竹、石之類題材的美術畫作給同學們進行賞析。譬如板橋先生的《竹石圖》,文與可的《墨竹圖》,李珩的《四清圖》等等。我們不只是給同學們欣賞畫作中竹子的姿態(tài)情趣,更會給大家看真實的竹子的攝影作品,給大家看蘇州園林中有竹有畫有石有草的景致。用這樣的方式,配合老師在詩詞意境美、意象美、文字美、韻律美方面的解讀解析,給學生營造一種濃厚的藝術審美格調和情趣。借助視聽體驗,結合老師的引導傳授,自然能讓學生對詩詞有更深刻的藝術感觸。這也正是信息技術在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審美賞鑒能力方面做出的貢獻。
四、信息技術支持微課教學、群文閱讀等教學方式的拓展
根據(jù)教育體制改革相關要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越來越倡導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和創(chuàng)新嘗試。微課教學、群文閱讀、探究教學、合作教學等新方法的應用拓展也成為新的趨勢。信息技術的靈活運用,為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有力支持。比如在制作微課視頻方面,老師可以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下載各類景物視頻、社會生活視頻、地方節(jié)慶風俗視頻、動植物視頻等作為素材進行剪輯制作;更可以利用網(wǎng)上提供的特效插件提高微課制作效果。在制作PPT課件,組織群文閱讀,搜集拓展資料引導探究學習等各個方面,信息技術都在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用音樂營造氛圍,帶領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可以帶領學生觀看詩朗誦比賽,玩成語接龍的游戲。信息技術的靈活應用,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發(fā)了新的活力,讓各種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得到良好的落實,為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提供了有利條件。
面向小學生進行的信息技術教學,必須考慮到學生自身在認知能力上的局限性;更要注意結合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和教學訴求。教育工作者要跳出傳統(tǒng)思維的局限,直面?zhèn)鹘y(tǒng)語文教學的問題和不足,大膽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方法。如此才能讓信息技術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實現(xiàn)教學成果的良好轉化。
文章來源:http://a.shayumeichuang.com/index.php?c=show&id=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