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陪孩子上英語課,主課老師是個帥氣的美國人,能夠很活躍地跟孩子互動,不動聲色的游戲中帶入英語口語的學習。按慣例一個單元結束,留有15分鐘家長進課堂,觀摩孩子的學習狀態和小階段的學習成果。一個班七八個孩子,對課程的掌握程度有深有淺。
輪到一個小女孩展示時,孩子聲音非常小,英文內容也略顯陌生。而站在小女孩對面的外婆(或許是奶奶)急得不行,一直在指責孩子上課不認真,課間太調皮,甚至說:"人家的孩子都說得非常好,你怎么這么笨呢?"而站在老太太身旁的我聽了這樣的話心里感覺很不舒服,于是安慰老太太,孩子肯開口說就好了,內容不熟悉可以回家慢慢練習。
老太太聽了立刻跟我和中文助教老師長篇大論起來,說小女孩身體體質偏弱,經常因為生病而請假,拉下了好多課,新的課程內容根本就不熟悉。孩子媽媽又非常忙,從早上6:30出門到晚上10點多才到家,完全沒時間幫孩子復習新教的課。
旁邊的家長插話道:爸爸也可以啊,把老師發在微信里的語音放給孩子聽聽就可以,每天十幾分鐘就好了。老太太又說孩子爸爸也很忙,也沒時間在家慢慢輔導小孩,自己呢年紀又大了,微信什么的也不會用。
聽到老太太此番言語,我心中長嘆:是啊,孩子經常拉課,家長又不幫忙輔導,就憑著一周兩節總共90分鐘的課程,孩子如果還能學得非常好那就絕對是天才了??墒鞘篱g哪有那么多天才?就是天才也得付出99%的汗水才能在一定領域有卓越的成績?。『⒆釉谡n上說得不夠好,這是因為孩子笨嗎?我想說不是這樣的。
當然,作為父母可以說需要在外奮斗,不把時間和精力放在事業上,如何能有個具有經濟保障的安穩的家呢?也許也有的父母會說:你可以輔導孩子學習那是因為你空閑時間多啊,我們從早忙到晚的哪有那空管孩子呢?可是我想說:不想做一件事,總有借口,想做一件事,只需一個理由。
這一個理由對于我來說就是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用心的陪伴和適當的引導。陪伴不是孩子在看電視,父母在旁刷手機,陪伴不是孩子在游樂場玩,父母依然坐在外圍刷手機。 ?
曾經跟家人分享過一位心理學老師講得小故事。在那之后有很長一段時間里,孩子看到他爸下班到家,立刻迎上去問"爸,你回來啦?"爸爸低頭看著手機同時回答他:"回來了。"孩子又問:"爸,你的心有沒有回來了?"孩子爸立刻很不好意思的放下手機,然后抱抱孩子,并跟孩子聊聊天,玩會游戲。之后孩子特理解地說:"爸,我看到你的心回來了,你可以看會手機了。"
這雖是一個小故事,卻也能引發我們一些思考。隨著孩子越長越大,孩子對父母全身心的陪伴在時間上來說要求會越來越低,他只需要在陪伴的那一刻是投入的,是能夠完全跟他在同一個頻道上的,就會很滿足了,也會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是愛他的。
父母經常給予孩子愛的滋養,在孩子學習上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適當引導一下,相信孩子就不會認為學習是一件多么不喜歡的事。
在這里真的要跟忙事業的爸媽們呼吁一下:有空多陪陪您的孩子,因為眨眼間孩子就大了。等孩子大了再想著去陪伴,孩子也許會成為啃老族,我想誰都不愿意將來自己的孩子會成為啃老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