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大爺的雜貨鋪
1.
幾天前與朋友聊天,問他在干什么。
他回復說自己正在為一個策劃案焦頭爛額。
在這方面朋友算新手,他原來不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也是機緣巧合下接到這么個活,老板好像還挺急著要的。
我一聽立馬會意,趕忙跟他說你先弄,有時間再聊。
可他卻沒有撒開手機,繼續對我說:我怎么這么倒霉呢,攤上這么個突發情況。我沒做過,老板又不教我,不教也就算了,還要的這么急,我這一個字都沒憋出來,拖了三天了。
這讓我有點好奇,朋友并不是懶惰的人,怎么任務在那擺著愣是不做呢?
朋友坦言道:就是總覺著……還沒準備好,有點手生;本身自己就是外行,做起來容易出差錯,又是要交給老板看,倉促下手的話,總擔心差點兒什么。
這話讓我恍惚想起自己的一段經歷,便認真勸他說:趕緊做,現在就做,別要求自己做得好,先保證自己做得完。這方面我了解,策劃案一般都是要改三遍的,第一稿有個大概就行了。
朋友聽后大喜過望:嗨,我們老板都沒告訴過我,那我還怕什么了,這就寫!
當晚朋友通宵達旦盡自己全力完成初稿,并在第二天按時提交。
今天一早朋友發微信報喜:我感覺我在這方面有天賦,不是說一般都得改三遍嗎?我們老板看了初稿后就說不錯,不用改了,還在例會上夸了我!
我憋不住樂,心想自己也并不知道要改三遍這碼事。我也并沒有幫到他什么,只是用另一種方式,幫他把心里的那句“我感覺我還沒準備好”給抹掉了。
2.
“我感覺我還沒準備好”,這句話可以說是很多拖延癥患者的心魔。
拖延并非懶惰,更多的是一種心理障礙:總以為自己做不來,總想再準備準備,總惦記著等到萬事俱備的一刻,一口氣吃個干凈利落,于是,在行動上便一拖再拖。
每個人都會遇上幾次想拖延的狀況,畢竟每個人都會遭逢“手生”時刻,這時人的心態就像被卡住的車,其實給個油就過去了,但如果你把火一熄,打算從回憶發動機原理開始全盤運作,那手生,就變成手涼了。
去年年底,我將一本書稿交給出版社,對方對內容很滿意,想讓我為新書寫一篇序。
我心想序這東西要放在卷首,那重要性定是不言而喻的,既然如此重要,可不能草草了事,更不能落了俗套,于是遲遲不落筆,從學習“寫序的格式與方法及注意事項”開始,到研讀一些好書的序言內容,看人家都是怎么寫的。結果是越研究心越怯,對自己的要求也是水漲船高,等對方過來詢問時,我猛一抬頭,小半年過去了……
我一咬牙一跺腳,殺下狠心要求自己即刻動筆,一天之內必須完成。
別說,人還真是被逼出來的,不寫的時候覺得處處是砍,哪哪不妥,這一真刀真槍動起筆來,雖然偶爾也會遇到磕磕絆絆,但明顯更有針對性,起碼真正知道哪里需要收一收,哪里需要加強了,然后一切就像被蕩起來的秋千一樣,許多靜態中無解的問題動態下迎刃而解,仿佛就是自動的。
不消一個下午,初稿順利完成,可笑的是學的那些方法幾乎沒怎么用上,遇到的具體矛盾和對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多半都是當場臨時敲定的。
對方發來信息夸贊:好,寫得真好,果然是慢工出細活!
我盯著手機發著愣,哭笑不得。
3.
經歷越多越發現: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邁步上路,便是最好的準備工作。
記得一次過年回家,與親戚家的表弟聊起來。
見他也不小了,話趕話問他:還單著嗎。
他苦笑著點頭,連說遇不著合適的。
我一聽這結論以為他情史漫長,便開玩笑問他談過幾個。
沒成想他說,一個沒談過。
按照沒有調研便沒有發言權的思路來看,這就不“科學”了,沒談過,怎么能看出不合適來呢。
表弟給的理由很豐盛,但多半都是以“我覺得”開頭,或是“我猜測……”到最后,竟然拐到了星座。
我不禁感嘆:感情這東西,合適固然重要,但合適與否,站在起點是看不到什么的,沒落到具體的實踐,多數的反饋都是自己意念的投射。更何況愛與被愛真的是種能力,而這能力又有大部分從過程中習得,拋棄過程給雙方提早下結果,會錯過很多。
表弟接下來又拋出一段令我耳熟的話:我感覺我還沒準備好,我要先成為更好的自己,成為最優秀的,然后等那個對的人一點點走近我。
這話聽起來很對,但其實是個悖論,就好比你發誓要除掉惡龍,但又不肯上路,理由是還沒拿到神兵利器,但神兵利器就埋在惡龍住所的下面,你不上路是永遠拿不到的,然后又有人問你怎么還不上路,你說還沒拿到神兵利器……這就掉進死循環了。
所謂更好的自己,最好的自己,更更好的自己,也不是像憋大招一樣憋出來的,它存在于前路中的一點一滴,等著你在行路時開拓收獲,不行路,則沒有,踏一步,便看見了。
后來,表弟終于收獲了愛情。
有意思的是,第一段感情結束時,女方對她說:你真的足夠優秀足夠好了,但咱們確實不合適。
結婚的時候,妻子告訴他:比你優秀的人很多,但還是覺著咱倆最適合。
表弟后來說起時還打趣地問我:你說我以前都準備啥呢……
4.
曾聽一位很幽默的老師聊起人的思維習慣。
他說:“人可以分兩種,一種人的口頭禪是:時機尚不成熟,等我如何如何,我再干點什么。
而另一種的宗旨是先把坑占上,先上車,然后缺啥補啥,與前者相比,思路是倒過來的:我先干將起來,然后看我需要如何如何。”
表面上看,第一種人的想法比較穩妥,但一上手就發現,準備?你是怎么也準備不完的。
第二種人也不是無頭無腦地亂撞,他們也給自己摸索的機會,在路上的前幾米,其實就是他們的準備工作。
而且,這種在實操環境下的“準備”,拳拳到肉,更具針對性,步子一邁,方法和資源自動就往腳下聚合。
所以,實踐,其實就是在學學習,戀愛,就是在學怎么愛,工作,其實就是最好的“找工作”,時刻行動著,才是真正的時刻準備著。
記得有一次放假回家,母親正要下廚。
我攔過來說:今天我做頓飯給您吃。三下五除二,幾盤菜上桌。
母親又喜又驚:你什么時候學會的做飯?
我自己也琢磨了下,確實記不清了。
母親再問:有人教你嗎?
我連連搖頭。
她便更納悶,我也一時說不出個所以然。
吃了一會,我猛然想起點兒什么,繼而哈哈大笑,興致勃勃地跟母親講起:有天晚上,你和父親出門,我自己在家,后半夜時餓醒了……
End.
各平臺開白等事宜請聯系助理微信號:N1824503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