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文集,才發現來到簡書已經一年了。
第一篇文章發表與2017年7月24日,從那時起,我便開始了在簡書定期寫作更新的歷程。至今總共發布了一百多篇文章,除去被我隱藏的文章,累計字數十七萬字,積累粉絲近六萬。在這段寫作的過程里,我成為了旅行專題板塊的“旅行達人”,開通了付費連載《遠行·西藏》,還獲得了簡書版權中心的簽約機會。
記得有一部講西藏的影片《岡仁波齊》很是火了一段時間,跟著一起火的還有這么一句話: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事實的確如此。寫作的時候只要抱著盡力寫好每一句話的念頭去寫就是了,相信一路堅持下來,終會收獲屬于自己的果實。
在簡書寫作一年以后,我出版了人生第一本書:《遠行·西藏》。
如何出版一本書?
書出版以后,很多朋友紛紛問我:“要怎樣才能出一本書啊?”今天就這個話題來說一說我的體會。
量變成就質變
對于想知道如何出版一本書的朋友,我通常都會回答他們:“首先你要有可以出版的素材啊。”
這看起來是個沒什么用的答案,但實際上卻往往切中要害。因為很多人都還沒開始寫,就在想著怎么出版。
雖然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不想出書的寫作者也不會是個好的寫作者。可是,量的積累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想出版一本小說,那么至少要有過一段創作經歷,而且已經有一定量的小說積累了。
我的寫作是從記錄自己的旅行見聞開始的。實際上,在來到簡書之前我已經在自己的公眾號寫作了將近一年。簡書上的文章很多都是我在原有基礎上二次修改重新發布的。
當時寫下這些文字,雖然也抱著有一天能出版成書的夢想,但更多還是想著怎樣把每一篇文章寫好。或許,對于那時的我來說,出書還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吧。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怎么才能出書,不妨先看看自己已經寫了多少字,更了多少篇文。因為沒有量的積累,就不會有質的突變。
確定一個方向,深耕細作
對不少人來說,寫作是一種樂趣,寫作是一種放松的方式,或者寫作是一種習慣。但如果是要出書,那么寫作就應該是一個目標。
為了這個目標,你要確定什么衡量文字的標準,什么是好文章,什么只是普通文字?更重要的是,你要為自己確立一個方向,是虛構還是非虛構?是游記還是散文?是小說還是劇本?
一旦確定了寫作方向,就要在這方面持續地努力,專注地對這一類型的文章反復練習。只有這樣集中火力朝一個方向深挖,才是最有效率也最能太高寫作能力的。
有人今天寫寫雞湯文章,過兩天又改寫小說,寫著寫著又跑去寫散文,這樣的寫法就像猴子摘玉米,一邊摘一邊掉,最后手里一個都沒有。
找到你的個人風格
對于每一個熱愛寫作的人來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但也可能是最壞的時代。
說是最好的時代,是因為網絡媒體的發達,為每個人都提供了表達自我的平臺。自己寫出的文字,想要讓更多人看到,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容易了。
然而,這樣便利發達的自媒體時代,也導致了文字泛濫,聲音剛一發出便淹沒在洪流中。因此,想要讓自己的文字出版成書,個人的特色就變得至關重要了。
簡單直白地說,就是你寫的東西要跟別人的不一樣。這種不一樣,可以是文字風格,可以是題材內容,也可以是主題的選擇。總之,只有與眾不同才會被人注意到,并且留下印象。
寫公號文≠出書
在考慮朝出版書籍方向努力之前,你首先需要弄清楚的就是文字發表的各種形式之間的區別。
圖書、報紙、雜志、公眾號,不同的形式對文章的要求也不一樣。以現在最火熱的公號文為例,要求對熱點反應迅速,語言富有煽動性,要么就要搞笑有趣,善于吐槽。這類文章的壽命大多不長,發布二十四小時后基本也就被遺忘了。
而圖書這一形態,則要求文章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整體性。這里并不是對二者作孰優孰劣的比較,而是客觀列出它們各自的特點。
公號文講究的就是一個時效性,因為碎片閱讀的特性決定了,人們只會花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快速地掠過。而書籍要求的是比較專注的閱讀,相對而言這更花時間,也更費力,因為讀者一邊讀還會一邊進行思考。
明白了這些不同形態的區別,你自然就知道怎樣的文字能夠出版成書,而什么樣的文字只適合發表在網絡平臺上。
除了以上這些經驗之談,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當然就是要選擇一個優質的平臺,和一個專業的出版經理人。
關于這一點,我要再次感謝簡書。自從簡書版權中心的Ric慶余跟我談過簽約的事宜后,接下來的操作細節我就再也沒有操心過,從找出版社到簽合同到最終到最終出版,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對于創作者來說簡直是個福音,因為你只需要專心寫作就可以了,其余的事都可以放心地交由版權中心來幫你處理。
接下來,我還會在簡書繼續更文,繼續寫作,爭取有新的作品能夠出版問世。
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不容易,讓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關于新書的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