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古思今,道在作者。本文是根據(jù)我的祖父喬紫亭老先生手稿殘本(年紀1909—1990)加以整理疏順。文中除其本人生平外,多有提及舊時陜州故城風(fēng)貌、商號、交通、軍閥、經(jīng)濟文化等。但手稿大部殘損,現(xiàn)有故事從1923年陜州觀音堂起始,故暫命名為《陜州—我的1923》并做此序——喬宏方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說人生何嘗不是如夢亦幻。有美夢,也有惡夢。有一帆風(fēng)順,也有荊棘滿布。只有經(jīng)過考驗才知道天高地厚;只有踏上社會才正式進入幻夢之鄉(xiāng)。
我生于清末宣統(tǒng)二年,長于民初軍閥混戰(zhàn)之際,是孟縣農(nóng)村的一個窮孩子。1923年(民國12年)我14歲,因生活貧困,正月間父親借路費準(zhǔn)備帶我到觀音堂謀生。正月廿六日起身,九點至鐵謝渡口,下午到洛陽東站。急匆匆將行李在旅店放下,父親又進城籌錢,直至次日早晨才搭四等車(每人票價四角)趕到觀音堂。
觀音堂是陜州第七區(qū)所在地。鐵路一通,迅速繁榮,東來旅客和貨物到觀音堂雇車西運;西來旅客和貨物到觀音堂搭火車東行。旅社飯館大為繁榮,商場也很振興。到觀音堂已是中午,正在下雨。恰遇父親老同事張?zhí)⒃谛马樄荆⑿欣钅玫叫马槪瑥執(zhí)⒎浅崆榱粑覀兂燥垺O挛缬曛梗腋缸佣巳ビ^音堂街 和記布店 找叔父喬玉璋。叔父是和記布店的分鋪掌柜(坐落在中華園澡堂對門,人和昌客店東邊)叔父見我父子同來且面有難色,便盡力照顧。當(dāng)晚借宿在萬順祥花行的一間房子里,父親當(dāng)即在那里掛牌行醫(yī)!白布上扎紅的大字上寫《訶陽儒醫(yī)專治男女內(nèi)外兩科喬寓》字是我寫的。萬順祥花行的張宗翰、張宗意、張宗敬弟兄都是孟津人,三人對我父子極為關(guān)懷。
在萬順祥花行呆了兩月有余,父親遷到南家后 連成客棧 對面臨街小房繼續(xù)掛牌行醫(yī)。期間連成客棧杜老板讓我寫四個大字刻成招牌掛在墻上。可我沒寫過那么大的字!咋寫?于是我用四張報紙粘在一起,用掃帚蘸了泥漿寫成連城客棧四個大字交給杜老板。刻好后掛在墻上遠看還是可以的,當(dāng)時是受了好評。
四月間有一個病號用的藥需要回孟縣去取,老板出錢父親叫我去取。我一個人搭大車、坐渡船然后步行回家,往返五天將藥取回。中途又給李書元、李魁帶路掙了一元。算是順利完成任務(wù)!里外里落下六元補貼家用。
第一炮打響了,算是做了個好夢!年紀很小為啥敢東跑西奔?一句話窮字所逼,窮人的孩子早當(dāng)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