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到的知識
建構主義主張:所有被認知到的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客觀性,而是主觀建構的產物。建構主義認為穩態是建立在一定條件之上的,這個條件就是語言。用特定的語言,進入特定的語境,才能構成特定的穩態。
語言在關系中塑造
語言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框架,是在關系中被塑造出來的。
問: 一個嬰兒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樣子?? 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認為,嬰兒眼中的世界,只是“雜亂的、嗡嗡亂響的一團混沌”。 只有等到嬰兒頭腦里擁有了基本的認知圖式,他才能夠從這團混沌中, 分辨出一些特定的事物,開始對它們產生反應。 這些圖式是怎么形成的呢?是父母日復一日地用語言灌輸出來的, 重復的次數多了,他就會把不同的東西和語言對應起來,所有這些互動的規律,都會以語言的形式保存下來。特定的關系塑造了特定的語言,也固化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某一 種特定框架。
潛移默化地限定
語言會潛移默化地限定我們認識世界的角度。一方面鞏固了我們內在世界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我們認識事物的角度。而語言對認知的影響是相當隱蔽的。事物本身未必“客觀”,當我們叫出它的名字時,建構就發生了。比如分手時“拋棄”,青春期“叛逆”。
不同的語言帶來不同的世界
只要我們改變對某些事物的習慣說法,就有可能打破原有的語境,在新的認識框架中看到新的關系、新的規律、新的你。
這是一種非常隱蔽的操縱:無所謂你表達的具體內容, 你的用詞本身就已經決定了對方的內在加工框架。換個說法,就建構了不一樣的關系。
我的思考與啟發
例句中的凳子還挺讓人觸動的,它可以是個凳子,臺子,樂器,裝飾品,甚至是一件武器,你覺得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因為它是主觀建構的產物,我們的穩態是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上的,語言是在關系中塑造出來的,所以聯系到前面所講,每個人看到的世界不同,從小嬰兒,呀呀學語,語言-語境-慢慢長大,一點點的建立并固化直到穩態,而想要改變習慣,變得更好,那就試著改變語言,因為你是你說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