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磊少
01.
近年,特別是最近四五年,我們會發現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16-17年鼓吹社群,17-18年又鼓吹自媒體,現在又鼓吹直播帶貨。當然這中間還夾雜著比如共享經濟,分享經濟,比特幣,區塊鏈,ai智能等熱點問題。
暫時先不去討論其他,這篇文章就說自媒體,尤其是個體自媒體。
其實對于自媒體,并不是一個新概念,但為什么近兩年一直被提及和熱炒?其中不乏有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后,人們開始普遍享受到了互聯網帶來的“網權”和現代人有更多可對外表達的渠道等因素。
但總的來說,知識經濟的興起和內容付費的崛起是根本原因。
02.
對于個人自媒體,相對來說,其實是比較困難的。
或者我們換個角度來解釋,個體自媒體其實已經不單單是拼內容,更多的都是在拼資源和運營。這對于很多草根自媒體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我們假定兩個同樣是具備優質內容輸出的自媒體,一個有資源和運營,一個沒有。那么顯然,前者更容易在所謂的自媒體浪潮的生存下來。而后者,則比較艱難。
恰恰不幸的是,絕大多數自媒體人都是后者。
03.
就自媒體而言,個體向團隊化,組織化、公司化發展是趨勢。
簡單粗暴點來說就是,單打獨斗的自媒體人最終還是會以團隊化去運營。比如在這個團隊里,有的人負責文案,有的人負責圖片,有的人負責編輯,有的人負責運營。然后最終再以一個共同的“自媒體號”對外去傳播,以達到吸粉引流變現的目的。
而假如你是一個人,可想而知其工作量,那是不是就不存在個體自媒體呢?并不是。至少目前來看,還是有很多。但相信不久的將來,都會向團隊化去轉型。
從這個角度來說,個人自媒體只是自媒體的入門級別,要想在自媒體界披荊斬棘,不向團隊化、組織化、公司化靠攏是走不通的。
04.
個體自媒體應該從平臺切入,再橫向擴張。
很多個體自媒體一開始的時候,都比較盲目,很難掌握平臺的屬性和特征,所以會遍地撒網,這個很正常。
但一旦掌握了其中一個或幾個平臺屬性以后,就要學會有側重點,不能再盲目追求平臺的多,而是要做平臺的精。
打個比方,如果你在簡書漲粉最快,那么你玩命寫簡書就好,寫到在這個平臺獨一無二,寫到出名,寫到人人皆知,形成自己的ip,足以。
此時如果你還是舍不得其他平臺,總想著都兼顧,可能最終會得不償失。畢竟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
而最后在某一個平臺出名后,便可以橫向擴張了。比如說再同步你的文章到其他平臺,因為畢竟你是名人了,流量傾斜和平臺扶持就比較給力。
一句話概括:先多再精后擴。
05.
人人都是自媒體,但不代表人人都可以做自媒體。
我們容易被一些所謂的大咖帶偏,總覺得自己可以做自媒體,就一股腦開干,但其實缺乏基本的自我分析和權衡的話,個人并不建議做自媒體。
我們先簡單的以三個標準來衡量:會說,會寫,會做(圖文,視頻)。
如果你想做自媒體,那么這三者當中你至少要會一個,如果都不會,那還是算了。如果會一個或者都會,倒是可以嘗試做自媒體。
06.
個人自媒體,必須要忍得住寂寞,學得了堅持。
應該說沒有哪個自媒體是一夜爆紅的,或者說即便是一夜爆紅,也肯定有多年不被人知的積累。這也就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不會堅持的人是比較難成功的,特別是草根階級的自媒體。
而對于個人自媒體,一定要高瞻遠矚,提前部署自己的自媒體之路,比如我前面所說的從個體到團隊化、組織化、公司化去發展。而不是只靠自己單打獨斗。
當然必須給大家吃個定心丸:自媒體的價值,只會越來越大,不管是個人還是團隊化后的自媒體。
? ? ? ? ? (原創不易,若覺可讀,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