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謎》| 王海解讀
關于作者
吳軍,計算機專家,投資人,曾經是谷歌網絡搜索反作弊領域的專家、中日韓搜索算法的主要設計者,2014年,在硅谷創辦了豐元資本?,F在,吳軍還在“得到” App 開設了訂閱專欄《吳軍的谷歌方法論》。
關于本書
《硅谷之謎》是一本探討硅谷成功秘密的書,是《浪潮之巔》的續集。與《浪潮之巔》相比,這本書從更宏觀的層面講述了硅谷普遍的價值觀和公司文化,深入探討了硅谷偉大背后的科學基礎。
核心內容
一、硅谷的公司文化;二、硅谷普遍的價值觀;三、硅谷背后的科學基礎。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硅谷的公司文化
1. 包容失敗
包容失敗,可以說是創新的基石。成功太難了,如果說以成敗論英雄的話,那誰都不敢創新了,沿著被驗證過的老路走最安全。正是因為硅谷對失敗的包容,甚至鼓勵快速試錯,才讓硅谷誕生了很多偉大的公司。
【案例】
硅谷著名企業家和天使投資人貝托謝姆說過:我們在創造新產品時,所做的一切都可能是錯的,但是我們改正得很快。在他看來,一個初創公司必須是一個學習機器。
2. 不迷信權威
這一點在硅谷尤其難得,因為硅谷是一個權威遍地走的地方,這里有60多位諾貝爾獎獲獎者,光是頂級科學家就有100多位。在硅谷,人們不論資排輩,不看重一個結論是誰給出來的,人們看重的是這個結論的論證過程是不是有理有據,如果是,那大家就相信他。硅谷有很多所謂的業余選手,有時候比專業選手干得都好。正是因為不迷信權威,人人都跨界,讓硅谷誕生了很多優秀公司。
【案例】
埃隆·馬斯克最早是學物理的,但他創辦的公司 x.com,是一家在線支付公司,和他的專業并沒關系。
3. 扁平化管理
扁平化管理的本質,不是單純減少管理層級,而是契約精神。硅谷喜歡用“婚姻”來形容一個人加入一個公司,既然是婚姻,除了相互吸引和認可,更重要的是一種契約,也就是說,員工要履行他們對公司的責任和義務,公司則為他們的發展提供空間,員工是公司的一分子,他們對公司負責,而不是老板。
4. 改變世界的情懷
凱文·凱利曾經說過,硅谷有三類人:夢想家、企業家和投資人。夢想家就是那些擁有世界情懷的人,他們每天想著的就是改變世界。正是因為這些夢想家,硅谷才誕生了那么多改變世界的公司。
【案例】
谷歌公司的創始人之一布林,腦子里總是充滿了稀奇古怪的想法,他做事往往不為掙錢,就為了改變世界,他推動的項目包括了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谷歌眼鏡、谷歌 WiFi 氣球等等。布林在決定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的時候,通常只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能不能幫到全世界的人,另一個是這件事有沒有革命性的突破。
二、硅谷地區的價值觀
1. 叛逆
在硅谷,公司互相挖人、員工跳槽、自立門戶的現象,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甚至當地政府都鼓勵人們跳槽,但在美國的其他地區,跳槽非常罕見。叛逆的文化基因加上當地政府的支持,讓硅谷地區的人才流動極其順暢,這就大大地提高了這里的創新效率。
【案例】
2011年,加州政府起訴了蘋果、谷歌、英特爾和 Adobe 四家公司,理由是這四家公司不互相挖人,影響了員工的收入。任何人都知道,這幾家公司給員工的薪酬和期權都是高得嚇人的,所以絕對不可能是因為待遇問題,加州政府訴訟的根本原因,其實是希望這些公司能釋放人才,讓人才自由流動。政府的這種做法,讓硅谷的公司更是不敢限制人才的流動了。
2. 多元文化
硅谷地區的人口,是經歷了四次殖民和移民增長起來的,這里的人口結構和美國整體的人口結構完全不同。從某種意義上說,硅谷雖然是美國領土,但在經濟和文化上,這里屬于全世界。硅谷公司的全球化視角,就是多元文化影響下的產物。
【案例】
WhatsApp 創業初期一共就有十幾個工程師,很多基礎功能都沒優化好,就開始做支持20種語言的工作。這種做事方法在硅谷非常典型,公司都有著非常強烈的國際化意識,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硅谷的多元文化。在硅谷很容易就能找到各個國家的人,這些人每天聚在一起,對世界各地的文化自然都會有一些了解,所以一開始就做好了全球化的準備。
3. 拒絕平庸
在硅谷,拒絕平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自發的結果。硅谷地區的辦公和生活成本都很高,不僅逼走了平庸的人,還逼走了平庸的公司。
硅谷地區的房子大概在200到300萬美元之間,但這里家庭收入的中位數只有17萬美元,也就是說,一般的工程師根本不可能在硅谷買得起房。這么高的生活成本,三流人才在硅谷根本生存不下去,所以時間長了,硅谷就只剩下一流人才了。
三、硅谷背后的科學基礎
工業時代的科學觀念,是牛頓的機械思維,在這樣背景下誕生的管理理論自然也是機械式的。在大多數產品都是標準工業品的工業時代,機械式的管理思維當然非常好用,但在當下顯然是不適用了,因為現在大多數的工作都是腦力活。硅谷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三個全新的理論基礎上的: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
1. 控制論
控制論認為,任何系統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必然會做出反應,這個反應會反過來影響系統本身,而為了維持一個系統的穩定,就要把系統對刺激的反應反饋到系統里,讓系統產生一個自我調節的機制。
控制論,是硅谷“包容失敗”這個價值觀的根基。人們認識到,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的失敗者,反而比沒有嘗試過失敗的人更容易成功,一個人能不能創業成功,不在于他之前設定的計劃,而在于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不斷地適應和調整。風險投資人根據不完全統計得出,創業成功率最高的是第三次創業的人。也就是說,硅谷的人們能夠包容失敗,不是因為大度,而是因為失敗過的人更容易成功。
2. 信息論
在香農之前,人們以為信息傳遞中有噪音,是因為頻率調得不夠精確,但實際上,噪音是因為帶寬不夠用了。這個認識,對公司管理大有用處。
吳軍認為,扁平化管理的科學基礎就是信息論。一個公司的組織結構,決定了這個組織結構中溝通的帶寬:在傳統管理的樹狀結構里,信息是一層層下達的,每個信息都要經過關鍵節點,也就是層層的領導,這樣會讓信號越來越弱,噪音越來越大,而扁平化管理把樹狀結構變成了網狀結構,在這種結構下,公司不同組織之間就會有很多的信息傳輸通道,帶寬增加了,信息的傳輸自然也就流暢了。
3. 系統論
系統論認為,一個有生命的系統必須是一個開放系統,需要和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相反,一個封閉系統,肯定是朝著熵增的方向變化的,就是說會變得越來越混亂。同樣的,一家公司必須是一個開放系統,和周圍的資源進行信息交換,這樣才能保持穩定。吳軍認為,硅谷多元文化和叛逆文化背后的科學基礎,其實是系統論。
金句
1. 在硅谷,人們不論資排輩,不看重一個結論是誰給出來的,人們看重的是這個結論的論證過程是不是有理有據,如果是,那大家就相信他。
2. 硅谷喜歡用“婚姻”來形容一個人加入一個公司,既然是婚姻,除了相互吸引和認可,更重要的是一種契約,也就是說,員工要履行他們對公司的責任和義務,公司則為他們的發展提供空間,員工是公司的一分子,他們對公司負責,而不是老板。
3. 根據不完全統計,創業成功率最高的是第三次創業的人。也就是說,硅谷的人們包容失敗的本質,不是因為大度,而是因為失敗過的人更容易成功。
4. 如果我們把一家公司或者一個組織看成一個系統,它就必須是開放的,要不然會越來越混亂,越來越糟糕。
撰稿:王海
腦圖:摩西
轉述:寶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