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然興之所至,看了幾十頁《曾國藩傳》,有點啟發。
曾國藩年少之時,與其父一同參加秀才的科舉考試,7次屢考不中,成為了當地的一個笑話。曾國藩天資并非聰慧,甚至屬于有些愚鈍之人。
在被考官將其文章作為反面教材,批評其文理不通,并公之于眾后,曾國藩大受打擊,終于幡然醒悟,此生如若這般往復,終究一事無成。于是,他開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復盤”,這種時刻不忘檢視自身,剖析自身問題所在的思維方式,在其輝煌的一生中,時刻準備著,促成了他的不斷自我革新和成長。
考文“文理不通”,他便反思問題所在,研究整體結構,提升大局意識。學識淺薄,閱文甚少,他便苦心鉆研,沉溺書海,狠補短板。性格沖動不沉穩,便每日自省,時刻提醒自己......
我們很多人天資不比別人差,卻終其一生碌碌無為,無非缺少的正是曾國藩那樣的狠勁兒,鉆勁兒,拗勁兒,缺少了每日每時每刻的自省自悟,缺少對自己人生每一個階段的及時復盤,只有在對自我有一個清醒認識的基礎上,不斷剖析自身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更正,人才能得以自我提升,實現人生的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