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我已委托「維權騎士」(rightknights.com)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中國佬→外國佬→英倫對決(The Chinaman→The Foreigner)
為什么很多人看完這部影片都說,成龍大哥的戲份不足?
為什么覺得Boss漢尼斯那么眼熟?
為什么影片名字叫做英倫對決?
還有漢尼斯暴的那句粗口“該死的中國佬”這次倒也沒被稱為影片抨擊的一個點?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先談談我看電影之前的感受——因為是成龍大哥的,而且是本色演出年邁老父親,想著跟以往的中年打斗應該不太一樣。事實亦是如此,打斗有,但并不是絕對版塊,反之,化學技術在炸彈制作上的精湛運用,讓我恍惚間仿佛在看《絕命毒師》《Sense 8》這些美劇里的制毒劇情。當然看完亦有點好奇,對成龍大哥這個年邁老父親的超體能格斗技術、火藥技術、偵查和反偵察技術……等等,都只通過一份不足一分鐘美國官方機密文檔解讀完畢,大體知道是戰后偷渡分子,家庭身世頗慘,也算是樹立了很好的復仇動機,可仍然覺得鋪墊不夠呀……和大哥以往的片子比起來,總覺得很倉促,為什么呢?
再回到開頭提的問題,其實就是一個回答——為什么我們要以中國人的立場來看這部影片呢?
這么一想是不是有點思路了?的確,在中國市場上映這部影片,相信很多觀眾是沖著成龍大哥去的,甚至取的中國影片名都是迎合了國人口味。試想,無論是史蒂芬·萊瑟的原著《中國佬》,還是影片英文原名《The Foreigner》,都是以英倫人為主體描述關玉明這位中國老人在恐怖事件應對上的一種表現。對于疑似「恐怖分子」的關玉明,跟著英倫人的捕捉與防御劇情路線走,自然不會知道太多他的背景,所以當我們站在英倫人的對立面來理解劇情,總會覺得有些地方欠缺了內容。
那么「英倫人」又是怎樣的主體?或者說這里的英倫單指倫敦?還是指英格蘭?還是包括了北愛爾蘭?這或許是影片所想要表達的國體之間的態度。影片描述了北愛爾蘭的恐怖分子對英格蘭的襲擊,恐怖行為對平民的傷害不在他們考慮之內;同樣最近發生了拉斯維加斯機槍掃射……影片想要映射的應該是能有和平時代的安穩是多么幸福的事,任何打破這個平衡的恐怖事件都應該受到制裁。也許在中國這樣的立意不會有太大的體現,所以想得深,這是一部很不錯的影片;消遣著看,也許就是如此了。
用最后布隆姆利指揮官對手下說的那句話來表達立場,“或許,我們欠他一個人情”。反間諜反恐行動里,最難的就是人手的選擇,在這個關于背叛與反背叛的世界里,局外人的嵌入,并恰到好處的以最小的傷亡解決了恐怖事件,這對國家來說是幸事。想到很多電影里,都有單兵潛入作戰的情節,然而在《英倫對決》里,同樣的情節,不那么刻意的體現,加上不同的故事背景,演繹出了一部耐人尋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