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前4部分是如何掌控你的自由時間 | TED的轉譯,第5部分是筆者個人的一些補充。轉譯若有錯誤,歡迎在評論區指正。Laura Vanderkam的這個演講不容錯過,絕對能升級你對于「時間管理」的認知。
Part1 時間管理的誤區
當人們發現我在寫關于時間管理的內容時,通常有兩個誤解。
一是我很守時,但我不是。我有4個孩子,我倒是想把遲到怪到他們頭上,但這真不關他們事。有一次是在我的時間管理講座遲到了,想想這有多諷刺。
二是我有很多節省時間的竅門。經常有雜志社打電話來問我節省時間的小竅門,潛臺詞是——利用每天節省下來的時間干大事。我對其潛在意圖表示懷疑,但我對他們的一些點子感興趣,如把兩個小時的電視劇錄下來,快進其中30分鐘廣告用來鍛煉身體,這樣就節省了30分鐘。但真正的好辦法是,一天不要看兩個小時的電視。雜志社的概念是把零散時間加起來,這樣就能成功,這是有問題的。
Part2 什么才是真正的時間管理
我通過研究成功人士的日程表發現:掌控時間并不是通過節省時間來做成功的事,而是主動創造我們想要的生活。當你這樣做時,時間自動就省下來了。
我曾進行過這樣一項研究——統計1000個繁忙女性的時間開銷,了解她們在時間上的分配。其中一個女士某一周的時間開銷日志是這樣的:周三晚她家里的熱水器壞了,搞得地下室被淹透,這真是極其糟糕的體驗。第二天她不得不找水管工來抽空地下室的水,找人修熱水器,找人清理地毯。這些都記錄在日志,占了該周7小時,平均每天一小時。但如果在那周的開始問她:你能擠出7小時用來鍛煉身體嗎?你能擠出7小時用來輔導孩子的學習嗎?她的回答肯定是NO以及「你看不出我有多忙嗎」。
可是當地下室被水淹沒,她不得不花上這7個小時,可見時間是有彈性的。我們無法創造更多時間,但時間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取決于我們用它做什么。時間管理的真正關鍵,是對待真正重要的事情時像對待「壞掉的熱水器」一樣。
我還曾經采訪過一位成功女性,她擁有一家公司,十二名雇員,6個孩子,很難預約得上。即使預約上了,她也可能沒空。其中一次,她沒空的原因是她要去徒步,因為那是個非常美麗的清晨。等我終于見到她時,她說,「勞拉,我花的每一分鐘都是我自己選擇的」,她并不是說「我沒有時間做甲乙丙丁」,而是說「我沒有做因為那是不重要的事情」。
我沒時間,往往意味著這事情不重要。我是沒空擦百葉窗,但假如你給我10萬美元,我立即就去,這不是時間不夠的問題。所以,時間其實是一種選擇,我們的生活其實是我們選擇的結果。
Part3 如何掌控你的時間
如何對待我們的生活,像對待「壞掉的熱水器」一樣呢?
首先,你需要分析哪些才是真正重要的。先從工作開始吧!大部分人可能會在年末收到該年度的績效評估,上面總結了過去一年的成績和未來的發展機會,但我發現直接做「未來的展望」更加有效。假定現在是下一年,你對自己進行績效評估,過去的一年你工作得非常出色,是因為你做了三到五件事情,把這幾件事情寫下來。
當然,這一招也可用于私人生活,假如你過去的一年過得十分精彩,是因為你做了三五件事,把這幾件事寫下來,但別公布出去(某個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宣布目標,成功的概率更高)。
有了上述工作和生活的幾件事,就有了接下來一年的6到10個目標。緊接著要對他們進行分解。
- 假如你要做一份菜譜,那就通過書籍和朋友了解,然后動手制作;
- 假如你要跑馬拉松,你應該把你的跑鞋從鞋柜翻出來,然后制定訓練計劃。
關鍵是要像對待那臺「壞掉的熱水器」一樣,把他們寫到日程表的第一欄,要在一周的開始就想好這一周的計劃。我發現在周五下午做計劃是最佳的時間,周五下午被經濟學家稱為「低機會成本時間」。你會發現每到周五,人們是不會激動人心的宣布說我要朝著我個人和工作的首要目標努力,但卻愿意花時間去思考什么是首要目標。所以用一點星期五下午的時間,給自己列一張三欄優先順序表,工作、感情和個人。列三欄是提醒自己要注意三者的平衡,因為我們經常會忽略感情和個人方面的計劃。
每個列表列好兩三個事,縱觀接下來一周,看看這些事情可以排在什么時候。怎么安排是你的選擇,我知道這對部分人來說會比較復雜,有些人的生活就是比別人苦一些,比如有很多小孩要照顧。但接下來我要告訴你幾個有力的數據,
- 一周 = 24 * 7 = 168小時,這是相當多的時間;
- 假設你一周工作40小時,每天睡眠8小時(一周56小時),你還剩72小時可用來做其他的事情;
- 假設你一周工作50小時,每天睡眠8小時(一周56小時),你還剩62小時可用來做其他的事情;
- 假設你一周工作60小時,每天睡眠8小時(一周56小時),你還剩52小時可用來做其他的事情;
- 假設你一周工作60小時,你確定你一周工作這么多小時?
有一項研究表明,當人們聲稱一周工作超過75小時,實際誤差大概是25小時。利用好這些時間,做真正重要的事,如陪伴你的孩子。即使你工作遠超每天8小時,你仍有時間。實際上我們有很多的時間,有時甚至不需要很多時間就可以用來做精彩的事。不過大多數人有時間時做什么?拿出手機,玩微信,刷郵件,或是在家里晃蕩。
我對碎片時間的看法是,碎片時間也能充分利用并得到樂趣。碎片時間可以用來做什么呢?
- 曾經我每天上班需要花兩個小時,于是我就在公交上看書,通勤于我變成了享受;
- 工作的休息時間可以用來冥想;
- 工作繁忙時無法和家人吃晚餐,一起吃個早餐也不錯。
重點是留意一個人的整段時間,看看有意義的事情能安排到什么時候。我真心相信,時間總是有的。即使我們很忙,還是有時間做重要的事情。如果我們集中時間在重要的事情上,我們就能用我們擁有的時間,打造出我們想要的生活。謝謝大家!
Part4 Add-on
總結一下:時間管理就是做真正重要的事,像對待「壞掉的熱水器」一樣對待它們。對于上文,筆者有幾點補充,
找到屬于你自己的「壞掉的熱水器」然后日拱一卒:如果你清楚的知道了對自己而言,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恭喜你!你要做的事情是每天都花時間在這上面,每天都要有所推進,做到日拱一卒。如果你沒有,keep looking,don't settle!另外,「壞掉的熱水器」這個比喻,只是作者舉的例子,你可以把它換成屬于你自己的比喻,前提是它能讓你感受到緊迫感,逼著你非處理不可。比方說,可以是「壞掉的手機」、「打球扭傷了腳」和「發高燒」等等,盡情發揮想象力吧:)
好好休息:休息是性價比非常高的投入,高質量的休息能讓你重新煥發精神,投入到工作和生活當中。知乎上有大量與這方面相關的問答,如《如何高效地睡眠》。
-
累了就切換:曾讀過一篇文章《如何正確地休息》,文中盧梭的觀點非常具有啟發性。如果你累了,嘗試切換一下「進程」吧!
「我本不是一個生來適于研究學問的人,因為我用功的時間稍長一些就感到疲倦,甚至我不能一連半小時集中精力于一個問題上。但是,我連續研究幾個不同的問題,即使是不間斷,我也能夠輕松愉快地一個一個地尋思下去,這一個問題可以消除另一個問題所帶來的疲勞,用不著休息一下腦筋。于是,我就在我的治學中充分利用我所發現的這一特點,對一些問題交替進行研究。這樣,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覺得疲倦了。」
-
抗干擾能力:「好好休息」和「累了就切換」,本質上是讓你有更長久的「持續作戰」能力,將時間傾注于要事。但時間的長度是有限的,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物體的質量等于體積乘以密度,當體積無法再增大時,想提高質量唯有增加密度。「抗干擾能力」的提升,本質上就是在提升時間的效率。筆者遵從最敬愛的一位智者查理芒格的教誨——「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要想如何提升「抗干擾能力」,先來看看如何才能盡可能的「分散你的注意力」,以下是筆者的一些總結:
- 電子產品:盡可能在做事情時一邊玩手機/電腦。微信、QQ、今日頭條和微博等等數不勝數的軟件產品,就是以「分散你的注意力」為目標來設計的。
- 人:盡可能在做事情時頻繁被打斷或是去湊熱鬧。湊熱鬧是主動接觸盡可能多的「干擾源」,即主動將時間碎片化。被打斷是不懂得如何處理「干擾」,如果你不懂得拒絕,不懂得判斷事情的重要程度,你的時間就會被人為的碎片化。
- 玩物:盡可能在做事情時在旁邊放上幾樣有趣的事物,讓這些好玩的、有趣的東西分散你的注意力。
- 性欲:花大量時間瀏覽黃片或是找黃圖,讓自己荷爾蒙爆棚!
最后總結下:快速提升「抗干擾能力」的最佳建議是,在你認真做事情時,把手機設置為靜音和斷網狀態,把電腦不相關的軟件和網頁全關了,并盡可能找個獨立空間待著。如果你想鍛煉自己對于「干擾源」的抗干擾的能力,在做事情時主動接觸干擾源用以刻意練習是個不錯的主意,劉未鵬就是這么做的,這家伙就曾在嘈雜的環境下啃大部頭用以鍛煉自己的抗干擾能力。
處理好你的內心世界:身體和內心世界是相互影響的,最好的例子是如果你相信自己得了癌癥(實際上并沒有)并郁郁寡歡,你便會快速走向死亡。如果你沒辦法處理好自己的內心世界,沒有穩定的精神邊界和穩固的價值觀,你的精神狀態好不到哪去。對于此,讀書和思考是最佳良藥。讀書有啟迪心靈之力,而思考則使你思維變得更加的清晰,有助于你將「一團亂麻」進行「抽絲剝縷」,有助于你看清楚和看開。對于思考,向內看亦即反思的重要性再強調也不為過。反思是對自己思考的思考(一切行為皆是思考的產物),如果將人比喻為一個系統,反思就是在幫你找出系統存在的漏洞,使得這個系統更加的健壯和穩定。
避免懶惰:以上作者的言論以及筆者的補充,只需一點就可以完全摧毀——那就是「懶惰」。懶惰使你對自己寬容,懶惰使你舒服的待在讓你無法成長的舒適區內。不要拿「勞逸結合」來自欺欺人,先問問自己——今天計劃要做的事情做到了嗎?還有一點需要糾正的是,逃避現實本質上也是一種懶惰——思考上的懶惰。
筆者不太曉得「市面上」所謂的時間管理的概念及方法是怎樣的,但筆者相信Laura Vanderkam的觀點是正確無誤的。說說筆者近期實踐之后的一些改變吧!
- Plan:遵循SMART原則寫好了「年計劃書」,在每月、每周、每日的開始通過teambition和Evernote制定計劃。
- Do:極其關注自己注意力的分配,并每天都花時間(碎片時間時能把重要的事情做一點是一點)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確保不偏離主線。不拿勞逸結合當借口,先把該完成的完成了再談娛樂和休閑。
- Check:每天通過日記反思與復盤,每周、月末都寫總結,每天都不斷追問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 Action:根據反思和復盤的結果,對自己的行為和觀點進行調整。
然后不斷重復以上的戴明環,循環往復。最后以查理芒格的一句話作為結尾:簡單是長期努力的結果,而不是起點。
Reference
以下為本文的reference:
以下為筆者看過的有助于你加深「時間管理就是做真正重要的事」這個概念的資料。
- 書籍
- 視頻
-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