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悠貝深圳保利館館長茍茍老師。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繪本是,《圖書館獅子》——規定與破例。
米歇爾·努森 文
凱文·霍克斯 圖
周逸芬 翻譯
以前每當有人問我,有什么規則意識的繪本推薦時,我想到的繪本中都會有《圖書館獅子》。我非常喜歡這本繪本,看完后的感覺就像松居直先生描述的那樣:滿足的嘆一聲氣,然后沉思良久。我很早就想分享它,但是卻發現自己理不清看完繪本后的那種感受。這分明是一個關于規定的故事,但給我帶來更多感觸的卻是關于規定的違反。繪本中的主要角色都是規定的堅決擁護者,同時又都因為某些緣由去打破自己堅守的規定。這中間看似矛盾但又無比融合與自然。關于規定與破例的界限與統一,其實是一個一直困擾我的問題,也許正因為如此,我才會對這本書很著迷。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充滿人性和溫情的,關于規定的故事。
有一天,一只獅子走進圖書館,穿過柜臺,走到圖書區。
馬彬先生從大廳跑進館長辦公室。“麥小姐”他大叫,“不要跑,”麥小姐沒有抬頭。
“可是,有一頭獅子,在圖書館里!”馬彬先生說。“它有違反規定嗎?”麥小姐問,
她特別在意有沒有違反規定。“呃,好像沒有,”“那就別管他!”
獅子在圖書館里逛了一大圈,它聞目錄卡;它在新書架上蹭了蹭腦袋,然后它趴在說故事區,睡著了;大家都不知道該怎么辦,因為,圖書館里沒有任何和獅子有關的規定。
說故事時間到了,這個活動也沒有任何和獅子有關的規定。說故事的阿姨有點緊張。但她還是清晰有力地念出第一本書的書名。獅子抬頭看著她,她繼續往下念。
獅子聽完第一個故事,留下來聽第二個故事,聽完第二個故事,留下來聽第三個故事,他還想再聽一個故事,可是小朋友們一個個離開了。
“說故事時間結束了”一個小女孩告訴獅子,“該走了!”獅子看看小朋友,看看說故事的阿姨,看看合起來的書,開始大吼:嗷!
“是誰?”麥小姐從辦公室大步走出來。“是那頭獅子。”馬彬先生說。麥小姐走向獅子:“如果你不保持安靜,就得離開,”她堅定地說:“這是規定!”
獅子繼續吼,聽得出來他很傷心。小女孩用力拉麥小姐的裙子問:“如果他保證安靜,明天可以回來聽故事嗎?”獅子不吼了,他看著麥小姐。麥小姐也看著他:“可以,一只安靜、守規矩的獅子,明天當然可以回來聽故事。”“耶!”孩子們歡呼!
第二天,獅子又來到圖書館。“你來早了,”麥小姐說:“三點才開始講故事。”獅子不肯走。
“好吧,”麥小姐說,“我派些工作給你。”她請獅子用尾巴拂去百科全書上的灰塵,直到說故事活動開始。
隔天,獅子又早到了,這次麥小姐請他幫忙舔所有借書逾期通知的信封。
后來,不用別人交代,獅子會主動做事情。他拂去百科全書上的灰塵,舔信封,讓小朋友站在他背上,拿最上層的書。然后,他趴在說故事區的角落,等著聽故事。
起初,圖書館里的人看到獅子會緊張。但沒過多久,他們就習慣了身旁有一頭獅子走來走去。獅子在圖書館適應的很好:他走路很小聲,盡管他的腳很大;聽故事時,孩子們會把他當成舒服的靠墊;他在圖書館里再也不吼叫了。大家都說:“這頭獅子真好!”遇見他時,大家會拍拍他柔軟的頭。“要是沒有他,真不知道該怎么辦。”馬彬先生聽到這句話,皺起眉頭。他覺得,獅子還沒來得時候,他們也過得很好,根本就不需要什么獅子!他認為獅子不懂規矩,圖書館里不該有獅子。
有一天,獅子撣完所有百科全書上的灰塵、舔完所有信封、幫完所有小朋友后,說故事時間還有好一陣子才開始。他來到館長辦公室,想找些事情做。“嗨,獅子,”麥小姐說,“我從書架上拿一本書給你,請你幫我把它放回圖書區!”麥小姐站在凳子上,但是那本書放的太高了。她踮著腳,伸長手臂。“快要……拿到了……”麥小姐用力伸手。
“哎喲,”麥小姐叫了一聲,倒在地上,爬不起來,約一分鐘后,她大喊:“馬彬先生!馬彬先生!”馬彬先生在大廳柜臺,根本聽不見。“獅子,”麥小姐說,“請你叫馬彬先生來。”獅子跑進大廳。“不要跑。”麥小姐在后面喊。
獅子把兩只巨大的前掌搭在柜臺上,盯著馬彬先生看。“走開,獅子!”馬彬先生說,“我很忙。”獅子低聲吼叫,他用鼻子指向麥小姐的辦公室。馬彬先生還是不理他。獅子實在沒招了,只好盯著馬彬先生的眼睛,張大嘴巴,吼出生平最響亮的聲音——嗷!
馬彬先生喘著氣說:“你太吵了,你不遵守規定。”馬彬先生快步走出大廳。獅子沒有跟上去,他違反規定了,他知道違反規定的后果。他低著頭,往大門走去。馬彬先生沒注意到獅子走了。“麥小姐!”他邊走邊叫,“獅子違反規定了,獅子違反規定了!”
他闖進麥小姐的辦公室,她不在座位上。“麥小姐?”“有時候,”麥小姐的聲音從桌子后面傳來,“只要有正當理由,就算在圖書館,也可以打破規矩。我摔斷了手臂,請幫我找醫生。”馬彬先生跑去找醫生。“不要跑。”麥小姐在后面喊!
第二天,一切恢復正常,麥小姐的左手臂上了石膏,醫生叫她不要太勞累。“我的獅子會幫我的。”麥小姐想。
但是這天下午,獅子沒有來圖書館。下午三點鐘,麥小姐走進說故事區,說故事阿姨剛開始為孩子們念故事,這里沒有獅子。
圖書館里每個看書與用計算機的人,都不停地東張西望,希望能看到毛茸茸的熟面孔。但是獅子那天沒有來,第二天也沒來,第三天還是沒來。
一天傍晚,馬彬先生來到麥小姐辦公室。“我要下班了,有什么事要我做嗎?”他問。“沒事,謝謝你!”麥小姐望著窗外,用細微的聲音說。雖然是在圖書館,說話也不該那么小聲。
馬彬先生皺著眉頭走開,他想,說不定我可以為麥小姐做一件事。
馬彬先生走出圖書館,但是沒有回家。他四處尋找,檢查車子下面,檢查樹叢后面,檢查后院、垃圾桶、樹屋。
他轉了一大圈,最后回到圖書館。獅子坐在圖書館門口,透過玻璃,往館內望。“嗨,獅子。”馬彬先生站在獅子背后說。獅子沒有回頭。“我想告訴你,我們有一條新規定,”馬彬先生說:“只要有正當的理由,比如為了幫助受傷的朋友,在圖書館可以吼叫……”獅子的耳朵抽動了一下,他回頭看。可是,馬彬先生已經走了。
第二天,馬彬先生走進麥小姐辦公室。“馬彬先生,有什么事嗎?”麥小姐的聲音有氣無力。“我想告訴你,”馬彬先生說:“有一頭獅子,在圖書館里。”麥小姐從椅子上跳起來,跑向大廳。馬彬先生笑了,他在后面喊:“不要跑!”麥小姐沒有理他。
必要的時候,就算在圖書館里,也可以打破規矩。
我女兒看完這個故事,翻到后環襯時,她看到了圖書館里獅子的尾巴,她說:“獅子可以一直在圖書館了,不用離開。”我想她此刻心里一定充滿了溫暖,才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完這個故事也會有相同的感受。
可是除了溫情、人性,這本繪本帶給我的思考遠不止于這些。有關規定、遵守、束縛和隨性、變通、自由等等兩方陣營,已經在我內心戰斗了很久,而最近很多的經歷和感受讓我開始問自己,它們一定是對立的嗎?
遵守規定與自由自在
看完繪本后,我問女兒“你覺得圖書館有規定好還是沒規定好?”她說“沒有好。”她說得對,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規定就意味著約束,意味著:不能 不能 不能。我和她一樣,都是規則意識很強的人,所以我能理解她的意思,因為我們在很有規矩的行為表象下,內心都藏著對無拘無束的一份深深的向往。可是,跳出這個簡單邏輯來看,遵守規定就真的意味著不自由嗎?獅子如果想留在圖書館,它就得克制一些天性,比如大聲吼叫的自由,比如自在奔跑的自由。可如果沒有這些規定又會怎樣?獅子不知道在圖書館什么是不能做的,也不知道與人相處的界限,如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它也許會因為惹人厭或讓人害怕而被人趕走,也許再也沒有回來的可能,它也就喪失了進入圖書館的自由。所以在某種更高的層面上來說,圖書館的規定其實提供了一個簡單的選擇。在圖書館這個空間就只能做一只安靜友好的獅子,如果做不到你就可以選擇離開。沒有規則的地方,甚至無法獲得基本的安全感,何來自由?規則其實是在更大范圍內,盡可能的保護每個成員的自由。
規定的堅守與破例
但緊接著第二個問題就來了。規定被制定出來后,可以有例外嗎?例外太多,規矩形同虛設。死守規定,又會讓人覺得冰冷而不近人情。這個界限如何確定?
雖然在故事中沒有明文提到“禁止在圖書館內奔跑”。但明顯這也是圖書館規定之一。故事中“不要跑”這句話一共出現了四次。一次獅子剛進圖書館時,馬彬先生跑來告狀,麥小姐頭也不抬的說“不要跑”;第二次是獅子去幫麥小姐求救,跑去找馬彬先生,麥小姐在獅子身后喊“不要跑”;第三次是馬彬先生跑去找醫生,麥小姐仍然不忘記在馬彬先生身后提醒“不要跑”;而第四次是馬彬先生再次來到麥小姐辦公室說“圖書館里,有頭獅子”,麥小姐跳起來跑向大廳,馬彬先生在后面笑著喊“不要跑”,麥小姐卻沒有放慢腳步。這四次不由自主的奔跑與“不要跑”的提醒,帶給我太多的感動。
在自己成為一個很有規矩感的人之后,是很難克制住把周圍的人也變成嚴守規矩的一份子的內心沖動的,特別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即使自己的內心是多么的渴望突破邊界,在面臨種種境況時會猛然發現自己仍然自動化的把自己約束在條框之內,對孩子也是如此。這也就是我看到這本繪本時被引起觸動和共鳴的地方。“必要的時候,就算在圖書館里,也可以打破規矩。”我想,要做一個快樂而自由的規矩擁護者,在尊守規則成為慣性時,也許還要學會認識“必要的時候”。“必要的時候”并非是打破規則的借口,也并非是逃避規則的空子,而是一條讓人們更愿意遵守規則的通道。獅子在破壞規定后接受后果,自己離開,而原本最討厭獅子,堅守規定的馬彬先生卻主動為獅子打開了那條通道。獅子也許會因為這次破例而更加尊重圖書館的規定,珍惜在圖書館的時光。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規定的堅守與破例之間,其實真的很難界定,日常里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理由與情有可原。這中間的度如何拿捏,就像炒菜中的加鹽少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與感受。現在的小朋友個個都聰明機靈,只要有一次對規矩的破例,他們就會找更多的突破口。大人內心的不堅定,孩子們會比大人還要敏感的察覺到,最終要么會成為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拉鋸戰,要么讓規定土崩瓦解。而如果你對規矩嚴防死守,長期積累也可能會讓他們變得束手束腳,謹慎不自信。坦白而言,我自己也時常會處于混亂中。在整理自己思緒的過程中,我突然覺得也許有這三點值得探討:一、規定有特定區域性。比如獅子需要在圖書館區域保持安靜,但回到森林仍然可以做他的森林之王。告訴孩子規定時,別忘記告訴他們適用范圍。二、規定通常只會明確不能做的事項,但對于孩子來說,告訴他們不能做什么時,也別忘了告訴他們可以做什么。獅子剛來到圖書館時,它聞目錄卡,在書架蹭腦袋,然后睡覺。后來它開始在圖書館聽故事、撣灰塵、舔信封、當凳子當靠墊,和人做朋友。它可以在圖書館做一只自由自在有價值的獅子。三、是否可以破例,動機很重要。“必要的時候”以及那幾次不由自主的奔跑,背后都有著善意的動機。
孩子們經由圖書館獅子可以讀懂些什么,他們也許表達不出來。但是故事中的點點滴滴會默默深入到孩子的內心。關于規定的堅守——即使情有可原,獅子自己也接受了處罰。關于規定的破例——規定并非刻板不通人性,獅子最終留在了圖書館。而對于大人來說,這其實并非是一頭獅子的故事,這頭獅子就是天性純然的一個個孩子,他們懵懵懂懂的闖入人間,努力學習著怎樣成為獨特的自己又能夠融入到紛繁復雜的社會。而作為父母,什么是我們應該給他們的,什么又是我們不該給他們的呢?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