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講述如何運用正確的言語與人溝通以達到用心了解我們的需要,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非暴力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提倡尊重、理解、欣賞、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婪、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第一章:讓愛融入生活
1.運用非暴力溝通聆聽彼此心靈深處的需要,它能促使我們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并提出明確的請求,對自己和他人產(chǎn)生全新的體會。
2.非暴力溝通不只是溝通方式,更是一種持續(xù)不斷的提醒,更可能滿足我們?nèi)松非蟮姆较颉?/p>
3.非暴力溝通的一個方面:借助四個要素誠實表達自己
(1)觀察:留意發(fā)生的事情,我們此刻觀察到什么?清楚表達觀察結(jié)果,而不判斷或評估。
(2)感受:表達自己的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悅、開心、氣憤等。
(3)需要:是哪些需要(或價值、愿望)導致那樣的感受。
(4)請求:我的具體請求是什么。
4.非暴力溝通的另一個方面是借助它們關(guān)切地傾聽。
(1)通過體會他人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與他們建立聯(lián)系。
(2)聆聽他們的請求,來發(fā)現(xiàn)做什么可以幫助他們。
5.保持對這兩方面的關(guān)注,并幫助他們也這么做,雙方便可持續(xù)互動,直至情意想通:我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為了改善生活,我的請求是什么?你此刻的觀察、感受和需要是什么?為了改善生活,你的請求是什么……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于對其四個要素的覺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進行交流。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愛?
1."異化的溝通方式"雖然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
2."異化的溝通方式"表現(xiàn)的四種形式
(1)道德批判:用道德標準來判斷人,一心分析和確定錯誤的性質(zhì),而忽視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這也是暴力的根源所在。
(2)進行比較:比較也是一種評判的形式,比較只會讓我們看到詼諧的生活,讓我們心情極為低落,蒙蔽了我們對人對己的愛意。
(3)回避責任:用"不得不"的表達方式是回避責任,淡化了個人責任,應換成"選擇”這種負責任的語言代替回避責任的語言。
(4)強人所難:我們大多數(shù)人使用的語言傾向于批判、比較、命令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例如:"不應該"、"應當"和"不得不"這些詞得到體現(xiàn),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
3."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第三章:區(qū)分觀察和評論
1.區(qū)分觀察和評論的重要性,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人們將傾向于聽到評論,甚至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
2.負面標簽的消極影響很明顯--例如用"懶惰"和"愚蠢"這樣的詞形容人,然而,正面或中性的標簽也會妨礙我們?nèi)媪私庖粋€人,例如用"廚師"一詞定義人。
3.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4."每次""曾"等詞語表達的是觀察結(jié)果。
5."總是""從不"等詞語表達的是評論。
6."經(jīng)常""很少"等詞語也可能混淆觀察和評論。
7.如果我們的表達嚴過其實,別人就可能產(chǎn)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應。
第四章:體會(想法)和表達感受
1.非暴力溝通主張使用具體的語言溝通情感,清楚表達感受。
用來表達我們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詞語:
興奮 喜悅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興高采烈
感激 感動 樂觀 自信 振作 振奮 開心
高興 快樂 愉快 幸福 陶醉 滿足 欣慰 心曠神怡 喜出望外
平靜 自在 舒適 放松 踏實 安全 溫暖 放心 無憂無慮
用來表達我們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的感受詞語:
害怕 擔心 焦慮 憂慮 著急 緊張 心神不寧 心煩意亂
憂傷 沮喪 灰心 氣餒 泄氣 絕望 傷感 凄涼 悲傷
惱怒 憤怒 煩惱 苦惱 生氣 厭煩 不滿 不快 不耐煩 不高興
震驚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獨 郁悶 難過 悲觀
沉重 麻木 精疲力盡 威靡不振 疲憊不堪 昏昏欲睡 無精打采
尷尬 慚愧 內(nèi)疚 嫉妒 遺憾 不舒服
2.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因素是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可以更清楚地表達感受,溝通更順暢,在表達感受時,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
第五章:感受的根源
1.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感受的有關(guān),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這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
2.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可以有四種選擇:
(1)責備自己:這會導致我們內(nèi)疚、慚愧,甚至厭惡自己。
(2)指責他人:在爭吵時,我們會感到憤怒。
(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承認我們的感受在于我們自身。
2.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和自身的關(guān)系。
3.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和反擊,如果我們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4.要從需要的角度考慮問題,不指責他人。
5.個人成長會經(jīng)歷三個階段:
(1)"情感的奴隸":我們認為自己有義務(wù)使他人快樂。
(2)"面目可憎"的時期:此時,我們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生活的主人":雖然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的責任,但是無法為他人負責,與此同時,我們還認識到,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6.非暴力溝通正是想幫助我們既表達自己,又關(guān)心他人。
第六章:請求幫助
1.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在表達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后,我們請求他人的幫助,以什么的方式提出請求容易的到積極回應。
2.請求的四個方式:
(1)明確談話的目的:在談話中,要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2)請求反饋:當對方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愿反饋,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
(3)了解他人的反應:
a:了解對方此時此刻的感受。
b:對方正在想什么。
C:對方是否接受我們的請求。
(4)在集體討論時提出請求:如果不清楚發(fā)言的目的,我們的討論只是在浪費時間,而無法滿足任何人的需要。
(5)請求與命令:請求而非命令。
3.非暴力溝通建立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chǔ)上,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是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chǔ)上與人聯(lián)系。
第七章:用全身心傾聽
1.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體會他人。
2.這幾種行為會妨礙我們體會他人的處境:
(1)建議:"我想你應該......"
(2)比較:"這算不了什么,你聽聽我的經(jīng)歷......"
(3)說教:"如果你這樣做......你將會得到很大的好處。"
(4)安慰:"這不是你的錯,你已經(jīng)盡最大的努力了。"
(5)回憶:"這讓我想起......"
(6)否定:"高興一點,不要這么難過。"
(7)同情:"哦,你這可憐的人......"
(8)詢問:"這種情況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9)辯解:"我原想早點打電話給你,但昨晚......"
(10)糾正:"事情的經(jīng)過不是那樣的。"
3.在親友感到痛苦時,我們應該想辦法使他們好受一點,然而,我們常常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tài)度和感受,使我們無法充分體會他們的狀況。
4.傾聽的方式:
(1)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論別人以什么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用心體會其中所包含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2)給他人反饋:在傾聽他人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后,主動表達自己的理解。
(3)保持關(guān)注:當對方得到充分的傾聽,我們將體會到氣氛變得輕松,他會停止談話。
(4)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當我們痛苦的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大聲地提出自己的請求,換一個環(huán)境。
第八章:傾聽的力量
1.傾聽使身心痊愈
用心傾聽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他人得到我們的反饋后,會感到很欣慰。
2.傾聽和示弱的能力
通過傾聽,我們將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這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我們越是傾聽他人語言背后的感受和需要,就越不怕與他們坦誠地溝通。
3.傾聽預防潛在的暴力
在生氣的人面前,永遠不要用"不過""可是""但是"之類的詞語。
4.如果別人說"不!"
如果我們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許會發(fā)現(xiàn)是什么使他們無法答應我們的請求。
5.使談話生動有趣
盡快提醒說話的人留意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6.如果別人保持沉默
用心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說出自己的理解。
第九章:愛自己
1.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在于愛護自己。
2.如何培養(yǎng)對自己的愛呢?轉(zhuǎn)變自我評價方式是一個重要方面。既然希望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益的,那么自我評價的方式就要有助于學習,使我們的選擇符合生命的需要。當我們表現(xiàn)的不完美,我們的改變是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于慚愧或內(nèi)疚這些具有負面影響的心理。
3.避免用"應該""、"必須"、"不得不"這樣的詞,愛惜自己的關(guān)鍵之一是同時包容那兩個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對過去的某種行為感到后悔的"我",另一方面包容采取那個行為的"我",不要做任何沒有樂趣的事情。
4.,通過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并用"選擇做"來取代"不得不",我們的生活將變得和諧并充滿歡樂。
第十章:充分表達憤怒
1.我們了解到,聽到不中聽的話時,我們有四種選擇:1.責備自己;2.指責他人;3.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當我們選擇第二種反應時,我們認為別人應當認錯或受罰--我相信這就是我們生氣的原因。
2.當我們選擇第三種反應時,我們專注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用心體會著自己,而不再分析別人犯了什么錯,我們越是用心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們也就越能留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動。
3.當我們選擇第四種反應時,我們不會感到生氣,只要我們專注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憤怒也就不再存在。
4.憤怒是我們的思維方式造成的,它的核心是尚未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能夠借助它來提醒自己--我們有需要沒有的到滿足,而我們的思維方式正使它難以得到滿足,那憤怒就是有價值的。
5.在生氣時,批評和指責他人都無法真正傳達我們的心聲,如果想充分表達憤怒,我們就不能歸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與批評和指責他人相比,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們的愿望得到滿足。
6.表達憤怒的四個步驟:
(1)停下來,除了呼吸,什么都別做。
(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們生氣了。
(3)體會自己的需要。
(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有時,我們在第(3)步和第(4)步之間,我們需要? 先傾聽他人,在得到傾聽和理解之后,他們也就可以靜下心來體會我們的感受和需要,我們需要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來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
第十一章:運用強制力避免傷害
1.使用防衛(wèi)性的強制力,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而不是為了懲罰,羞辱或譴責他人。
2.非暴力溝通認為,如果一個人做的事情會傷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為他不夠成熟,成熟表現(xiàn)在:1.我們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的后果;2.我們認識不到,我們并不需要通過懲罰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3.我們相信,我們有"權(quán)利"去懲罰或傷害他人,因為他們是罪有應得;我們產(chǎn)生了幻覺,例如,聽到"某種聲音"叫我們?nèi)⑷恕O喾矗谑褂脩土P性的強制力時,我們認為某些人是邪惡的,為了讓他們悔改,必須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此時,我們希望痛苦能讓他在實際生活中,懲罰往往加強了對方的敵意和抵觸心理,使雙方關(guān)系更加疏遠。
第十二章:重獲生活的熱情
1.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們以苛刻的態(tài)度對人對己,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過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不再試圖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們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nèi)心將逐漸變得平和,一旦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心底深處的愿望,并采取積極的行動,我們將會重獲生活的熱情。頭痛時,可以關(guān)注于我的需要,只要我不再批評和指責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心情會變輕松。
第十三章:表達感激
1.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包含三個部分:
(1)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心情怎么樣。
在贊揚他人時,我們很少揭示內(nèi)心活動,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贊揚也常常被人用來實現(xiàn)個人目的,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用上面的三種方式來表達感激。
2.非暴力溝通模式:
(1)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
(2)關(guān)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