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 ? ? ? ? ? ? ? ? ? ? ? ? ? ?1
這并不算閱讀體驗十分愉悅的書,但這確實本迫切想要讀完的書。
小說開篇便寫道,莉迪亞死了。
這個父母兄長疼愛、成績優異、漂亮的16歲女孩,到底是怎樣的原因,讓她選擇了在眾人熟睡的深夜離開家門走向湖邊,最后落水而死。
她心思細膩,敏感,沒有安全感。身邊太多糟糕的事情讓她想變壞,她開始抽煙,開始主動和那個在校園中頻繁與女孩子約會的人待在一起,并想獻上自己的初夜,可那個男人愛的竟然是她的哥哥內斯。
莉迪亞對杰克說“其實,我為你感到遺憾——愛上了討厭你的人。”的確,內斯和杰克的關系十分不好,內斯對杰克達到十分厭惡的地步。
所以當杰克反問她“至少我不用別人來告訴我,我想要什么;至少我知道我是誰,我想要什么,你呢,李小姐?你想要什么”
當這些問句在她腦袋里上下翻飛,她的思緒開始迷茫。她想當醫生嗎?不,那只是怕再次失去母親為滿足母親期待所做的選擇。那她想要的是什么?
一切究竟是什么開始不對勁的?
也許是那個夏天,母親這段短暫的消失經歷讓莉迪亞開始恐懼。她害怕失去她的母親和父親。所以每當母親說“你想不想”的時候,她會說“是的”。她知道父母一直渴望什么,而她做的就是滿足他們的期待,讓他們開心。
而不久前,她最大的恐懼出現了:失去內斯。她知道內斯要去哈佛了,就算她藏著錄取通知,她試著不讓內斯知道這件事情,可是總是被知道了,內斯要走了,他如出籠的鳥一般,迫不及待的出走。而這成了壓死莉迪亞的最后一根稻草。
莉迪亞其實不是真的想死,她只是想逃離。
外面的黑暗使寂靜更加深沉,她想到了那片湖水,背負著沉重的愛與期待,她想在水中找到那種自由和安寧,結果意外葬身。
那個深夜,當莉迪亞松開攬繩駛向湖心的時候,莉迪亞明白了要怎么做,如何重新開始,從頭開始,這樣,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獨了。她許下新的誓言,她終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沉入水底的少女,用死亡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死去的人已經得到解脫,而活著的人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醒悟。
? ? ? ? ? ? ? ? ? ? ? ? ? 2
每個人終此一生都是成為自己的過程,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是,當“他人”是最愛我們的人,我們又如何擺脫?如何成為真正的自己呢?
我有一個表姐,從小就活在父母的期待里。假期生活也是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學過鋼琴,學過跳舞,學過畫畫。每樣東西都是略懂皮毛,都不精通。
考上大學那年,表姐最初是想選北京的學校。但舅舅舅媽抱著志愿參考書研究了幾天,最后選擇了本市的一所師范學校。也許在父母的眼里,女孩子就應該留在身邊,何況當老師多好呀,收入穩定、假期較長、作息規律,而且還利于擇偶。
那不是她想要的,但在填志愿一事上,她沒有掙扎,選擇接受。大學畢業后,我們都一致以為,她會帶著畢業證,收拾行囊,接受父母利用人際關系選擇的學校教書,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但萬萬沒想到,表姐一個人去了北京。十足乖乖女卻做出如此一反常態的事情,實在是讓人驚訝。何況北漂有多不容易,有多艱辛,舅媽當時氣的不行,吵著鬧著要去北京把人帶回來。
北京他們是去了,但人沒有帶回來。
后來聽聞表姐在大四實習的時候就已經去了北京,租著一個很小的房子,在一家公司實習。當告訴父母的時候,她已經在那邊扎穩腳跟,工作轉正了。她不敢向父母保證能夠在北京過得順風順水,過得安穩,但她能保證接下來的每一天都活的像自己。
表姐說,“活了23年,第一次感覺為自己而活的時候,感覺血液都沸騰了。在這個偌大的城市里,來來往往的人都是自己想要堅持下去的一根稻草,北漂的人想在這里實現夢想,而我想在這里找到自己。我從來沒問過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應該給自己一個答案。”
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修行。
但我們生來就背負著父母的期待,若你的父母因愛束縛著你,請不要責怪,這世間不會有比他們更愛我們的人了。想要擺脫這份束縛,只要我們用自己的行動去給父母一份更好的答卷,一份證明就好了。我們應該告訴他們自己的選擇,和他們及時溝通,你要相信,他們最終的目的都是希望你過得好。
我們鐘此一生,就是要不斷的做出選擇,一路向前并承擔結果。
人生的路還那么長,接下來的每一秒鐘我都想為自己而活,就算犯錯那又怎樣,有遺憾才叫人生啊。
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覺得孤獨和遺憾,但一路向前,磕磕撞撞中我們一定會擁抱越來越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