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公眾都能批判性地思考問題,民主制度實行起來才能更加順利。只有經過關鍵問題層層考驗后形成的決定和看法,才讓我們覺得更加理直氣壯。”
什么才是關鍵問題?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問題?
這就是這本書的主旨:傳授批判性的提問技巧。
一、
你愿意成為他人的思想奴隸,還是自己提出一些有力度的問題,以便對自己 所經歷的東西到底有多大價值自行做出評判?通往合理結論的道路往往從問題開始,并且一路都有問題相伴。批判性思維需要一整套的技能和態度,這些技能和態度建立在一系列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上。
批判性思維主要涵蓋一下幾個方面:
1、有一套相互關聯的、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3、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愿望
兩種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海綿式思維強調單純的知識獲取結果,而淘金式思維則重視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兩種思維模式具有互補性,但批判性思維基于淘金式思維之上。
能否找到確定無疑答案取決于困擾我們的問題類型。物質世界的科學難題最有可能找到準確的解答,而問題一旦涉及人類的行為和這些行為的意義,情況就截然不同,人類行為的動因太過復雜。這類問題沒有確定無疑的答案,批判性思維圍繞這些問題的論爭展開。
論題的選擇:一寸光陰一寸金,在決定花大把時間去客觀評價一個問題之前,最好先問一下自己“這個問題關我什么事?” -- 論題的價值問題,不要為無價值的問題浪費時間。
批判性思維,按照理查德?保羅(Richard Paul)的區分法分為:
1. 弱勢批判性思維:捍衛自己現有的立場和看法。目的在于抵制和駁倒那些與你意見不合的觀點和論述。
2. 強勢批判性思維:評估所有斷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對關鍵問題一視同仁地質疑一切主張,包括自己的主張,強迫自己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原始主張。
批判性思維的習慣養成首先依賴于大量的練習。批判性思維的習慣養成首先依賴于大量的練習。批判性思維的習慣養成首先依賴于大量的練習。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關鍵問題一覽表。批判性思維基于我們要問對問題,問題要有所選擇。時刻提醒“也許我們根本就問錯了問題。”
1、 論題和結論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4、什么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5、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6、證據的效力如何?
7、有沒有替代原因?
8、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9、有沒有重要信息被遺漏?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批判性思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來取長補短。人與人的互動取決于你的價值觀。價值觀指的是人們認為較有價值而沒有明說出來的觀點,他們樹立一定的行為準則,據此來衡量人類行為的品質高下。
批判性思維的人擁有的主要價值觀:
1、自主性。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形成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也要尋找和聆聽哪些根本不屬于我們的觀點
2、好奇心。利用好淘金式思維,兼聽和博觀
3、謙恭有禮。當我們躬自反省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起蘇格拉底說過的話:“我所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4、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對固有觀點的呵護從感情上完全可以理解,正如政治諷刺作家斯蒂芬?科爾伯特(Stephen Colbert)嘲諷的那樣:“你知道,我可不是什么事實的‘粉絲’。事實總會不斷變化,而我的觀點卻從來不變,不管事實如何我都無所謂。”但請記住:接受還是拒絕一個立場,感情上的依戀崛不應該成為最重要的基礎。理想的做法是,只有在經過分析推理以后還對其篤信不疑才可以加大感情投入的力度。
二、
以下是本書的主要部分,根據關鍵問題一覽表一一加以詳述:
一)、關鍵問題:論題和結論是什么?
論題就是引起對話或討論的問題抑或爭議。它是后續所有討論的驅動力。結論就是作者或演說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兩類論題:
1)描述性論題是指對過去、現在或將來的各種描述的精確與否的問題。#? ?“是什么”的問題
2)規定性論題是指對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好什么是壞所提出的問題。#? ?“應不應該”的問題
#技巧#? ?如果文章沒有給出明確的結論,那么這些線索有助于找到結論:
1)問問論題是什么?結論總是對論題的一個回應
2)尋找指示詞,如因此、表明、由此可知、由此得出、因此可以斷定、我要說的重點是、顯示出、證明、告訴我們、問題的實質是等等
3)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結論一般在特定的位置出現,如文章的開始和結尾
4)記住不可能作為結論的東西,如例句、數據、定義、背景資料、證據等
5)檢查一下交流的語境和作者的背景。作家和演說者常在有些論題上持一種可以預見的立場
6)問一問“所以呢?”因為結論常常是含蓄的,所以我們要問問“所以呢?”來得出結論本身。
二)、理由是是什么?
所謂理由,就是指用來支撐或證明其結論的看法、證據、隱喻、類比或其他陳述,即我們為什么要相信某個結論的解釋說明或邏輯依據。理由和結論構成“論證”。
理由是模具,結論據此得以成型和修改。
#技巧#? ?如何找到文章中的理由并有效組織它們的一些線索:
1)圈出指示詞,如由于、因為這個原因、因為這個事實、鑒于、由以下材料支撐、因為證據是、研究顯示、第一,第二,第三。。。。
2)用不同顏色筆標出理由和結論
3)在頁邊給理由和結論編上序號
4)讀完長篇大論后,在文章結尾處按順序列出所有理由
三)、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準確辨認關鍵詞或短語的確切含義是決定你是否同意別人觀點的必要步驟。
第一步:以表述出來的而論題為線索來確定可能的關鍵詞。
第二步:要找出那些詞或短語在決定作者的理由能否支撐其結論方面起到關鍵性作用,換句話說,就是找出推理結構當中的關鍵詞
檢查重點關注的每個詞或短語有沒有產生歧義,需要克服:
1)你自認為和作者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2)認為術語只存在一個明顯的定義
要找到并解釋清楚歧義,首先必須知道這些詞可能的意義。意義通常表現為下列三種方式:同義替換、舉例說明、具體標準定義。
四)、什么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假設就是沒有明說出來的想法。
假設的特征:
1)隱藏或沒有明說出來;
2)作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3)對判斷其結論有較大影響;
4)可能有一定的欺騙性。
有兩個可以尋找假設的地方:
1)價值觀假設:理由需要它們,才能證明結論。
2)? 描述性假設:理由需要它們,理由才能成立。
五)、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前面部分講述將作者或演講者提供給你的原材料組織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結構,從中學會剔除不相干的部分的方法,以及學會如何發現可以將相關部分黏在一起的“隱形黏合劑”,即各種假設。
接下來部分集中討論組織之后的論證結構能否站住腳。
記住:批判性閱讀和聆聽的主要目標就在于判定結論的可接受程度或者價值大小。
評價過程的第一階段:檢查推理結構,判斷交流者的推理時不時以錯誤的或者高度存疑的假設為基礎,或者通過邏輯上的錯誤抑或其他形式的欺騙性的推理來糊弄你。
常見的被稱為“謬誤”的推理過程中的“詭計花招”:
1). 提供的推理需要明顯錯誤的或者讓人不能接受的假設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結論顯得毫無關系;
2)把那些明明和結論無關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結論有關,以此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3) 看似為結論照證據,而證據算數的前提則取決于結論本身已經成立
推理中的謬誤不計其數,不必要死記硬背正式名稱,但了解多點,也值得鼓勵。
如:
1)人身攻擊謬誤:人身攻擊謬誤指針對個人的人身攻擊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駁其提供的理由
2)滑坡謬誤:假設采取提議的行動會引發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實上卻有現成的程序來防止這類連鎖事件的發生
3) 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假設因為嘗試某種解決方案后還有遺留問題未解決,那么這種解決方案根本就不應該采用
4)偷換概念謬誤:論證中關鍵詞語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含義,一旦不同含義之間的轉換被認出來,這個論證就講不通了
5)訴諸公眾謬誤:通過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這個觀點的說法來接力證明某個論斷有道理,錯誤得假設大部分人喜歡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
6)?訴諸可疑權威謬誤:引用某一權威的話來證明結論,但該權威對這一論題并沒有專門知識
7)訴諸感情謬誤:使用帶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讀者或聽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相關的理由和證據
8)稻草人謬誤:指彎曲對方觀點,使它容易受到攻擊
9)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指當現實中存在兩種以上的選擇時,卻假設只有兩種解決方案
10)亂扣帽子謬誤:錯誤地假設因為你為特定事件或行為提供了一個名稱,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釋了這一事件
11)光環效應謬誤:使用模糊、引發人們強烈感情認同的美德詞匯,使我們傾向于統一某件事而不去細致檢查其理由
12)轉移話題謬誤
13)循環論證謬誤:在推理過程中依然假設自己的結論成立的論證
14)一廂情愿謬誤
六)、證據的效力如何: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和專家意見?個人觀察、研究報告和類比?
幾乎所有推理認證都包含對這個世界曾經、現在和將來是是什么樣的看法,持論者希望我們將這些看法當做“事實”來接受。這些看法可以是結論、理由,或者是假設,我們將這些看法稱為“事實斷言”。對于事實斷言,你要問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為什么要相信它?”;接下來的問題是“這個斷言需不需要證據來加以證實?”,如果需要證據卻沒看到證據,那么這個斷言就是“孤立斷言”;如果有證據,那么要問“證據的效力怎么樣?”。
我們遇到的事實斷言是:
1)描述性結論;2)用來證實描述性或規定性結論的理由;3)描述性假設
在三種情況下我們最傾向于同意它是事實斷言:
1)當這個斷言表現為無可置疑的常識;
2)當這個斷言是從無懈可擊的論證中得出的結論;
3)當這個斷言在同一場交流中被很多過硬的證據合理地加以證實,或者由我們所知道的其他證據來證實。
證據的質量主要取決于證據的類型。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專家意見、個人觀察、研究報告和類比均屬于證據類型。
本章對這些證據類型優缺點進行了分析,此處略過。
七)有沒有替代原因?
所謂替代原因是指一個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釋,可以說明為什么特定的結果會發生。
發現替代原因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對自己所遇到的有因果關系的結論進行回應,遇到這類結論的情形主要有三種:1)我們日常的人際交往;2)以往或正在發生的世界大事;3)科學研究的結果
得到的教訓:
1.、很多類型的時間都可以通過各種相互替代的原因來加以解釋;
2、專家可以檢查同一個證據而發現不同的原因對其加以解釋;
3、大部分持論者只給你那些他們喜歡的結論,獨立思考的讀者或者聽眾必須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4、相處替代原因是個創造性的過程,通常情況下,這類證據不會是一目了然的;
5、特定因果斷言的確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數量正好成反比
常見的幾種謬誤:
過度簡化因果關系謬誤指依賴并不足以解釋整個事件的具有因果關系的因素來解釋一個事件,或者過分強調這些因素中的一個或多個因素的作用。
因果混淆謬誤指將事件的起因和結果相混淆或是認不出兩件事之間可能是相互影響的關系。
忽略常見原因謬誤指認不出兩件事之間之所以有聯系是因為常見的第三種因素在起作用。事后歸因謬誤指假設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僅僅因為乙在時間上緊隨在甲之后。
八)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統計數據就是用數字表達的證據。這樣的證據可能看起來非常動人,因為數字讓證據顯得非常具有科學性,非常精確,似乎它就代表了“事實”。但是,統計數據能,而且經常會,撒謊!它們并不必然就證明了它們想要證明的一切。
任何統計數據都要求將發生在某地的某些事件界定并準確識別出來,這常常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因此,要找出欺騙性的數據,第一個策略就是盡量找到足夠多的關于這些數據是如何采集的信息。不知來歷的統計數據最常見的一個用處就是用大量的數字給別人加深印象或讓別人肅然起敬,這些呈現出來的數字的精確性常常會讓人懷疑。
如何評估數據的問題,比如使用“平均”這個詞。但是實際上卻有3種不同的方法來測定平均值,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每種方法都會給出不同的數值。 第一種方法是把所有數值相加然后用總數除以相加的數值個數。這種方法所得的結果就是平均數(mean)。第二種方法是將所有數值從高到低排列,然后找到位于最中間的數值,這個中間數值就是中位數(median)。有一半的數值在中位數之上,另一半在中位數之下。第三種方法是將所有數值排列好,計算每個不同數值出現的次數或每個不同數值范圍出現的次數,出現頻率最高的數值就叫作眾數(mode),這是第三種平均值。
不僅判斷一個平均值是平均數、中位數還是眾數非常重要,判定最小數值和最大數值之間的差距(即全距(range))以及每個數值出現的頻率(數值分布),常常也顯得異常重要。
有些數據確實能證明一件事,而持論者往往宣稱這些數據證明了另一件性質完全不同的事,這時候他們往往在欺騙我們。這些數據壓根兒就證明不了它們用來證明的一切!我們有兩種策略可以幫你找出這類欺騙。
一個策略就是對持論者提供的數據視而不見,然后問自己:“什么樣的統計數據作為證據在證明他的結論方面會有幫助?”然后,將“所需”的數據和所給出的數據進行比較。如果兩者之間難以吻合,你可能就發現了一個數據上的欺騙。(#得出這個結論需要什么數據?#)
知道什么樣的數據證據應該用于支持一個結論是很難的。因此,另一個策略就是不急于去看作者的結論而是先非常細心地檢查作者的數據,然后問自己:“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什么合適的結論?”然后拿你的結論和作者的結論相比較。(#這些數據能得出什么結論?#)
統計數據經常因為不完整而欺騙我們。因此,另一個在數據推理中找到缺陷非常有用的策略就是問一問:“在你判斷數據的影響力之前還需要哪些進一步的信息?” 另一個重要的有可能缺失掉的信息類型是相對比較(relevant comparisons)。問一下這個問題常常很管用:“這是和……相比較?”
表述方式的不同,產生的的效果也不同。當你遇到使用這樣的統計數字的論證,(絕對方式或相對方式)一定要判斷這些風險降低是怎樣判定的,如果用絕對方式進行表達這些結果會有怎樣的不同,會變得更加動人還是褪色不少。
要想小心對待帶有數據的論證,你可能要從論證中專門拿出點時間來解釋這些數據是怎么產生的,數據的含義,以及數據存在的局限。這樣做會增加你在讀者中的可信度。
評估數據的一些線索 (1)盡量找出如何獲得數據的相關信息,越多越好。(2)要對描述的平均值的類型感到好奇,分析一下知道事件的全距和數值分布是不是會對數據多了一個有用的視角。(3)數據使用者拿一件事的結論來證明另一件事時你要特別當心。(4)先不去看作者或演說者使用的數據,把所需的數據證據和實際提供的數據做比較。 (5)從數據中得出你自己的結論。如果這結論和作者或演說者的結論不一致,那么很可能其中有什么地方出錯了。 (6)判斷有什么信息缺失了。對于誤導性的數字和百分比以及缺失的比較,你要特別當心。
九)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真正的自主思考需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尋找作者到底隱瞞了什么信息,不論其是無心省略還是有意隱瞞。
你應該記住幾乎任何一個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個目的。換句話說,這個信息的組織結構是由別人精心挑選和呈現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從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你的思維方式。因此你的任務就是判斷你自己是否想成為這一目的的傀儡。這個選定的目的常常就是為了說服你。
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響到推理過程的信息。
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難免,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由于時空的限制。論證不完整是因為持論者并不需要常常去組織這些論證,他們也沒有不受限制的空間或時間來展現他們的理由。第二,我們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持續的時間都很有限,如果信息長得沒完沒了我們就會覺得厭倦。因此,持論者常覺得有必要讓他們的信息盡快傳達給目標受眾。人們難免要省略信息的第三個原因是進行論證的人所擁有的知識總是不完全的。第四個原因是因為作者直截了當地想要欺騙你。為什么省略信息變得這樣肆無忌憚?第五個原因就是那些盡量給你提建議或想要說服你的人的價值觀、信仰和態度常常和你的并不相同。
你怎么才能識別那些省略的信息?首先你得提醒自己,不管支撐特定的判斷或者觀點的理由乍一看是多么吸引人,你都必須要再看一眼以便尋找那些省略掉的信息。
你怎么去找,你又到底希望自己找到些什么?首先你得提出一些問題來幫你判斷自己還需要哪些額外的信息,然后再提一些準備的問題來找出那些信息。
找到常見類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提示?:
1.常見的反駁論證 a.反對的人會提供什么樣的理由? b.有沒有研究和所說的研究相沖突? c.有沒有備受尊敬的權威人士提供的例子、證詞和觀點被省略掉,或者支持論證的對立面的類比被省略??
2.遺漏掉的定義 如果關鍵詞用另一種方式定義,這個論證會有怎樣的不同??
3.遺漏的價值觀偏向或者視角 a.不同的價值觀會不會產生處理這一論題的不同方法? b.從與說話者或作者不同的價值觀出發會產生怎樣的論證? 4.論證中所指的“事實”的來源 a.這些“事實”的來源是什么? b.事實斷言是不是由出色的研究或者可靠的來源支撐?
?5.用來獲得事實的程序細節 a.有多少人完成這個問卷調查? b.調查的問題是怎樣措辭的? c.調查對象有沒有大量的機會來提供與問卷選項不同的答案??
6.收集或組織證據的其他技巧 a.訪談研究得來的結果和書面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可能有怎樣的不同? b.實驗室試驗會不會產生更可靠更豐富的結果??
7.遺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數字、圖表、表格或者數據 a.如果數據包含早期或者后來的證據看起來會不會不一樣? b.作者有沒有故意“拉長”數字讓差距顯得更大一些??
8.省略的結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結果,短期長期結果,還是提倡和反對的結果 a.論證有沒有遺漏了提議的行動所帶來的重要的正面或反面結果?代價是什么?好處又是什么? b.我們需不需要知道行動對下列任何一個領域的影響: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生物的、精神的、健康的或環境的??
9.當為特殊的預測技巧進行辯護時省略掉預測的失敗,或者預測的失誤 a.當“通靈巫師”或者“直覺主義者”推銷他們的特異能力時,我們需要追問他們的預測被證明不真實的概率有多少。 b.我們需要知道經濟學家、理財顧問、體育運動賭博人士和政治權威人士預測失敗的概率,如同要知道他們成功的概率一樣,然后我們才能得出結論說他們擁有特殊的才干。
還有一種類型的省略信息識別起來異常重要而又常常被人忽視,我們想在這里特別強調一下:在考慮省略掉的信息時要記住問一句:“這個行動潛在的長期的負面效果是什么?”
十)能得出什么合理的結論?
多種假設和多種結論:由于人們具有不同水平的認知準確度、不同的參照體系和先驗知識,如果你對理由的含義進行不同的推測,那你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當人們習慣用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對即錯、非正即誤式的方式來思考問題的時候,他們就是在應用二分式思維方法(dichotomous thinking)。這種類型的思維方式往往將一個可能存在多種答案的問題假設成只有兩個可能的答案。
尋找多個結論 本部分主要包括一個論證指向多個結論,這些結論都可以從論證的理由當中推斷出來。這部分的目的是為了在你尋找多個結論時為你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模型。我們先給你提供論證的結構,然后再指出多個備選的結論。你先要研究這些理由,不要急于去看結論,嘗試從這些理由中推斷出盡可能多的結論。
辨認備選結論的一些提示 (1)努力找出從理由當中可以推導出的盡可能多的結論。 (2)使用條件句來限定備選的結論。 (3)重新將論題表述為“我們該怎樣來處理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