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好,歡迎來到[簡約之道]系列的最后一期。
西方世界的格局在二次世界大戰后徹底改變,藝術文化話語權也從歐洲轉移到了奠定經濟霸主地位的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和波普藝術等都是美國成為西方藝術發源中心時所興起的流派,它們間接催生了極簡藝術 :?極簡主義誕生前的藝術世界,世界大格局變革
極簡主義藝術的來龍去脈與歷史和社會的進程相關,而后也衍生了更當代化的觀念主義藝術,可見萬物進展到一定程度會往"玄"處去 :?有禪意的西方藝術?
極簡主義思想還影響了各類設計領域,如今也滲入到了我們當下的生活里 :?化繁為簡的設計新境界?
有趣的是,萬物的發展類似螺旋式上升,不同文明間的影響也有循環周期。類似簡約美的理念近年在中國也較流行,但它恰好是傳統美學的一種回歸。
今天,我們一起回游最詩意的宋朝,看看那時的生活美學和簡約藝術。
1「宋詞宋瓷」
很理解為何網上調侃當代文人們最希望穿越回去的朝代是宋朝。側重文治的宋朝,文人雅士多不勝數: 蘇東坡、辛棄疾、李清照、柳永、歐陽修、范仲淹、王安石、晏殊… 都是我們熟知的如雷貫耳的宋代文人。還有眾多開辟新天地的畫家,書法宋四家,理學家徐子平…
作為宋朝文學巔峰的當屬宋詞,其內容豐富輝煌得空前絕后! 據?全宋詞?所記,宋朝有一千多位詞人,二萬首詞,光看詞牌名都令人眷戀中文之美: 清平樂、長相思、如夢令、雨霖鈴、蝶戀花、沁園春、鵲橋仙、聲聲慢...
能做到文字簡約,道出千言萬語詩情畫意的中文本身就是藝術!
這般國度里醞釀出的藝術,也一定是有與眾不同的雅韻與風骨。
"雨過天青云破處"。經常看到有人用這句來形容宋詞的色彩。簡約到單色釉色,以天青色最為名貴的青瓷,造型古樸,氣質韻雅,周身著有天然情趣的裂紋。比如圖中較具代表性的汝窯青瓷,體現了宋朝講究自然雅致的審美。
除了汝窯,宋代還有其他名窯,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都建于或鼎盛于宋。
宋朝是我們中華美學的大時代,有簡約古樸的淡雅,也有華美含蓄的高雅。
我們經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宋朝的經濟繁華也奠定了其美學的高度。社會繁榮既能帶來Bling-Bling,也能萌生超越奢華的簡約高雅。
2「宋朝的生活美學」
雖然無法穿越做親眼目睹,不過有份傳世國寶足以讓我們鑒賞宋朝的繁華盛世,就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清明上河圖?。畫作描述了12世紀北宋全盛時期,繁華熱鬧的都城汴京在清明時節的風俗畫,是一部生動記載當時生活的百科全書。
宋朝是大俗大雅能兼具之的年代。如果說雍容華貴的大唐是土豪逆襲,那么歷練幾百年后的大宋便似內斂含蓄的貴族。
一定要看活生活現的話,可否以北宋為背景的古裝劇?清平樂?拿來談?看了一些劇照和視頻,確實非常雅致。
雅在,無論是服飾色彩還是室內布置,家居或裝飾,都簡約古樸,卻不失精致。
雅在講究生活美學,有情趣。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宋代文人的這四般閑事放在今天接地氣地講,不很小資嗎?
我們談“生活美學”已不再是新鮮事,不過這并非現代人的專屬,中國傳統美學早已給了活生活現的案例,生活與藝術是融通的,可以多元化。
文化盛世的宋朝,經濟繁華,相對和平。物質有基礎后人們特別是知識階層會更講究精神需求與生活美學。大眾整體的審美水平較高。
上圖?文會圖?的畫者是北宋末期的宋徽宗趙佶,能詩能文多才多藝,皇帝竟也是一名出色的藝術家! 這種從上而下的文氣,成就了宋朝美學盛世的聲譽。
3「書畫的留白意境」
北宋三大家的董源、李成、范寬被認為開啟了繪畫新風格,那么南宋四大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則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的山水畫,其中有兩位更具獨創性,被合稱為"馬夏",即: 馬遠(約1160年-1225年)和夏圭(約1180年-1230年)。
馬夏就非常擅于"邊角之景",用留白的手法,半景式構圖,使得景物更加簡潔,主體突出。
我們中國的哲學有很大一部分就體現在傳統書畫中。比如一種獨特的手法和美學理念,就是留白。類似Less is more的以少勝多,簡約但不簡單。
"寒塘清淺"、"云舒浪卷"、"黃河逆流"都是馬遠的水圖作品,不但畫好,連名字也詩意無限。這一系列傳世經典生動表現了不同類型的水,全圖共12部分。
(水圖系列共12部分,每部26.8x41.6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分別命名為波蹙金風、洞庭風細、層波疊浪、寒塘清淺、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滄海、湖光瀲滟、云舒浪卷、曉日烘山、細浪漂漂)
水,看似很簡單,但能柔能強能滋養也能摧毀,有著無限形態。
然而越簡單的事物,有時越不容易表達。需長期的經歷,沉淀,思考探索。熟能生巧后才能化繁為簡,并簡出境界。
能簡的馬遠,也能用剛勁濃烈的筆觸占據畫面,但還是不忘留白。
留白是一個境界,給了精神和想象的自由。畫面里深遠的意境往往在留白之中。
因為對色彩敏感,我曾經更鐘情西方藝術特別是油畫的豐滿,相比之,對中國的古典山水人文畫就比較淡薄。然而,人生每個階段會有新感受。如今有幸對傳統文化與美學得以一些新認知。
大道無形,大音希聲。簡約里有時有更高的境界。我們傳統美學講究的更是意境。但這種意境或道,雖然早就書面知曉,卻不是一開始就能感同身受的。
生活里經常是,喜歡才能懂,懂了才會愛。這就需要時間和經歷的沉淀,需要不斷地體會人生,然后感悟。
"懂"字另解,像不像 : 心如草般有不斷重生的力量?
鄭玲波? 寫于 2020年9月? [玲波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