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自我,智慧生長
余映潮和王君老師都是我特別喜歡的特級教師,余老師在《致語文教師》這本小書的自序把教師的智慧分成三部分即成長智慧、教學智慧、治學智慧,他視成長智慧為第一。他曾高度評價王君老師的成長之路,而作為青春語文的掌門人王君老師一直認為青春語文的研究點著力點在于打通教法和活法。一個人你怎么活,你就怎么教;你怎么教,你就怎么活。“語文行為”和“生命行為”是相通的。已經全國有名的她依舊一路修行,依舊熱愛語文,熱愛生活,參悟任何一種職業,深入進去,都應該“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這三個階段不僅是呈階梯形的逐步提升的過程,它們還可以構成一個圓形,循環互生。
他們都是我成長過程的兩個重要的引路人,而我今天想分享的話題就是——找尋自我,智慧生長。
曾今的我——隨波逐流,自我迷失
我其實并不是一個十分懶惰的人,剛入職那會兒,我的備課是認真的,我的聽課是勤快的,我的成長還是看得到痕跡的。可是七八年過后,隨著家庭穩定了,教學技術成熟了,教學成果顯性了,便覺得可以安逸了。于是專業書丟一邊,著迷韓劇,喜歡逛街,忙著遛娃,對,我是妻子,是媽媽,是個只求所謂幸福生活的小女人。老師,語文,這兩個重要的標簽丟了一邊,因為周圍人都這樣啊。大部分人的想法是女人不要這么折騰,這個世界是男人的天下。老師也就是一份工作,養活自己的職業而已。我也以為然,隨波逐流,自我徹底迷失了。語文教學只著眼于考試的分數不難看,班主任工作只要求不出事情便萬事大吉了。直到有一天我因為一個同行聽課老師的推薦,加入一個叫語文濕地的群,只是偶爾的一次發言,那里的負責人便叫我做個專題講座,再后來就是成為其中微信公眾號的一個子欄目青春課堂的小編輯。沒想到,我的教學生命出現了很大的轉折。
后來的我——上下求索,自我生長
這是一個怎樣的團隊啊?一群人用著死磕硬抗的精神,追求一份對語文的精神愛戀。他們熱情,他們熱血,他們說語文濕地,有求必應。他們說,語文濕地是寫給中國教育的情書。他們有的年近不惑,依舊青春,有的年少有才,靈氣逼人,有的學富五車,讀寫不輟,他們有的身處邊遠,渴求成長,有的身居要職,不忘初心。
這是怎樣的我呢?在這里,我真的相形見絀,誠惶誠恐,想想自己所擁有的條件何其優越,只要愿意,各種比賽皆可參加,只要努力,各種榮譽舉手可得,只要申請,各場報告悉數可聞。圖書館里書籍雜志隨處可見,但不見我的人影。辦公桌上專業書籍堆積如山,但不見我翻閱。好課不去聽,論文不想創寫,教學不想設計,教育不愿記錄……
看到了這樣懶散的自我,是該醒醒了。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你必須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義。那么,我是該上下求索,自我生長了。
于是,我努力寫文,用心設計,先在濕地上推送,再爭取發到專業雜志上,再也不想去花錢買版面,哪怕一年來我的文章一篇也沒有正式發表,但是隨著寫作過程不斷推進,自己的語言精練了,思維靈動了,邏輯明晰了,兩年多我再這個平臺上推送了十幾篇文章,其中好幾個課例設計還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正是這樣的磨練,我的公開課和常態課都在慢慢發生改變。我的班級管理也逐漸有了自己的思考,從“我們的班級我們管”到現在的“做一群精神明亮的人,建一個氛圍和諧的班”。
但我覺得還不夠,2016年我又創建了語文的味道個人公眾號,初衷只是為了留下學生的習作,可是做著做著變成了我對寫作教學的一種探尋,兩年多堅持下來,獲得領導、同事、家長和學生們的肯定,不僅如此,我由此寫出了碩士畢業論文,并成功申請了一個鎮江市課題,與此同時,幾個作文報紙雜志的編輯開始來跟我約稿,學生的文字和我的設計開始慢慢變成鉛字。
王君老師說,見了“自我”,找到了“自我”,一個人,才真正成為了人。
我真的見到了“自我”了嗎?我的成長已近很好了嗎?
不,我還不夠,直到進入了青春語文工作室團隊。
現在的我——抱團前進,自我激勵
加入這個團隊,也是偶然。我一直是個被動的存在,需要別人推著才肯往前進。這次推了我一把的是跟我一起同行聽課的(每年語文濕地都會舉辦年會,每次我都是自費參加,也沒有跟學校講,因為很多老師都是自費參加的)俞春霞和周忠玉老師,我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老師一下子成為了全國著名特級老師王君老師的小徒弟了。
那個暑假,王君老師先讓我參加了她的一個群文閱讀課的評課,也算是對我這個小徒弟的考驗,我憋了三四天才勉強拿出一篇粗稿,也只敢先給周圍熟悉的老師看,聽取意見后,前前后后十次修改,最終交給了王君老師,她回了一句,寫得不錯啊,繼續努力!
這兩句話,九個字在我的心里像一個又一個海浪,一波又一波地撞擊著我的心房。就那樣呆呆地摩挲著手機,傻傻地笑著。自我的成長,被激勵的感覺,心里那朵小花開得燦爛。
再后來,王君老師的名師團隊越發壯大。她們都是草根老師,但從來不會停滯生長。司艷萍老師,女兒已經大二,可是她居然從山西流浪至浙江,一個人,一盞燈,一片心,磨出了十幾篇專業論文,十幾節專業好課,她的文字成為王君老師專業書籍的卷首,她的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積累的文字近百萬了。陳海波老師,比我年長六歲,每個月的閱讀量讓我咂舌,她寫的文章在濕地里好評如潮,她的課堂有著深深的人文關懷和厚厚的文化底蘊,她的為人恬淡如菊,溫柔敦厚。還有很多厲害的老師,在高大的他們前面我是多么矮小,如果不生長,我永遠只能是一朵孤芳自賞的小花。
生長!怎么生長?
王君老師看到了我們的困惑,便要求每個人確定一個專業研究點,然后每兩周或三周在工作室的公眾號上進行推送。起初的我很迷茫,研究什么呢?思來想去,覺得寫作是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就研究這個吧。再后來,又很忐忑,同組的陳群老師和張敏老師以及于修影老師,研究的也是寫作教學,而且他們比我年長,經驗比我豐富,我的那點小研究能比得過嗎?
要不換一個話題吧。這個時候忠玉姐姐勸慰我,她們做她們的,你研究你自己的,不要怕,沒人會嘲笑你,我們都是一個整體叫青春語文。對啊,她們有她們的美,我也有我的姿態啊。師傅王君說,不怕慢,只怕站。好,就帶著這樣的激勵上路,我的讀寫結合專欄到昨天為止,居然寫了十三期了,每期都有四五千字,算算我也寫了七八萬字了。寫著寫著,便更加發現自己的鄙薄,接下來更要開始名師課堂和草根名師的課例研究與點評了,目前我已經完成了三篇。更為高興的是,我的名字可以出現在中語參這樣專業性很強的雜志上了,雖然還是以團隊模樣出現,功利一點的想法來說,評高級一點用都沒有,但我不管,這就是進步,那么接下來的目標不就是出現單獨的名字了么。
除了在這個團隊中生長,我目前也接管了一個年級組的備課組長工作,我又該怎樣生長呢?
未來的我——專業追尋,自我優化
其實,我一直想感謝兩個人,一個是王旭平校長,在我迷失的時候,他總是站在一個高度點醒我,在我求索的時候,他在后面激勵我,我的小書還沒有準備好,而他早已為我寫好了卷首語,我公眾號里每一篇不成熟的文章,他總會閱讀且給我點贊,看著我在青春語文團隊的一點點成長,他總是由衷的高興,食堂里,或是校園的一隅,每次遇見,他都會跟我聊一會語文,記得一次,他說,,這幾年是你的黃金年齡,再不成長就晚了。他還會說,你現在不是一個人在成長了,你還要帶著一個團隊生長。你也不能憑感情用事去寫東西了,應該有更專業的眼光,朝更好的方向成長了。
另一個人是我的師傅戴銀老師,她的專業素養深,教學熱情足,做事效率高。以前我最怕她來聽我的課,她總會給我挑一堆毛病。還怕她來檢查我出的試卷,哪怕一個標點,她都會狠狠地訓斥我一頓。也怕把發言稿給她瞧,總會被她圈得狼藉一片。她總跟我說,你年輕要多努力,學校的未來就靠你們這一批年輕人,所以我對你一定要嚴格。在她身邊呆了兩年,挨批,挨訓,漸漸習以為常,說難聽點,臉皮也厚了。但到現在,我的課堂可以隨時對她開放,我的試卷總會主動送她桌上經受檢閱,我的演講稿會提前發到她的郵箱里。她對我稱贊慢慢多過了批評,被她找到的錯誤越來越少,當我可以跟她炫耀一點的時候,她卻去當教研員了。但我真的感謝她的批評她的教訓,因為她的嚴苛才會有現在的我。
哲人說:當我們自己足夠美好,一切美好都將隨之而來——唯有先愛自己因而感到安全的人,才具有更溫潤更慈悲的心境,才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別人的愛。是啊,我不再是一個人前進了,走著走著,我的身邊一起跑的人多了起來。我不能僅僅停留在自我的成長上,得去考慮學校語文團隊的建設,得去考慮在語文課程的研究上,得去考慮學生未來的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是不是能有點自己的貢獻。因而我更要優化自己,才能跟著周圍的人更好的生長。就像王君老師給我的平臺,就像王校長給我的鼓勵,就像戴銀老師對我嚴厲,我的成長離不開他們的一路相伴,但后面的路該怎么走,我覺得像王君老師說的那樣無問西東,行我所行。
我的這一路成長可以這么總結:
曾經隨波流,被生長
上下去求索,自生長
一路抱團行,共生長
未來惠四周,眾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