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小說《阿萊夫》中有一句話說因為受害者最終認為自己是罪人,所以決定懲罰自己。
? ? 這尤其適用于孩子和女性身上,純潔無辜的孩童,容易自罪自責。但社會對孩子還是疼愛的,他們會共同抵制傷害孩子的一切犯罪行為。而女性則不一定能得到寬容對待,被搶劫可能因為炫富背名牌包,遭遇性侵大概是你穿著暴露其身不正。
? ? 以前在《社會學茶座》上看到過一個文章,說在中國剛解放的時候,有那種大澡堂,分男賓女賓區,用大布簾隔斷,請了個老大爺看門。老大爺天天透過女賓區的門簾偷看女人們洗澡,后來被舉報,被開除時還直嚷嚷:不是我耍流氓,是因為門簾太薄太輕,引誘我犯罪!
? ? 這個狗屁道理。就是這樣的絕大部分的社會眼光,帶來了“受害者有罪論”。就是見慣“大風大浪”的人們有時在看見受害者時的那一句“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讓本應被量刑的罪犯更囂張跋扈,而被惡魔迫害,需要社會關愛憐惜之人如墜冰窖
? ? 我想,在她們遭遇不幸時,若真是偶遇的,臨時起意的“誘惑犯罪,”她們內心的悔恨已如山壓覆,已不需要你的”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但更多的惡人心,你無法揣度。也不要用你的良善去測試他們的下線。如果教育孩子說,你只要規規矩矩,壞人不會找上你,那就是將“受害者有罪論”灌輸在孩子身上。他們會想,如果我被欺負了,一定是我的錯。而你,就間接成了欺負傷害你自己孩子的幫兇,不是嗎。 畢竟,很多禽獸犯罪,只憑獸性。
? ? 不是無法無天,也非自怨自艾,而是自重自護,自珍自愛。這是我們對自己最大的保護,如果還遇人傷害,不要把責任罪過攬與身,勇敢拿法律武器抗衡!?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