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你原生家庭的親子關系是和諧的,那么和諧的親子關系最終會內化到潛意識深處,成為人格的基石;相反,如果你的內在的關系模式充滿沖突,那么婚戀關系也勢必不和諧。并且這種內在關系模式會延伸到與社會的關系,以及與世界的關系上,令你習慣在社會和世界中制造沖突。”而在眾多關系中,沒有任何一種關系比親密關系更能重現潛意識。
? ? ? 經歷不愉快的親密關系,我們總會認為是一場噩夢、一個錯誤。很多人苦苦冥想著要去哪里找尋自己想要的幸福?”然而事實上,我們現在所擁有的親密關系,其實就是潛意識里所相信并期待的結果,無論你認為它是否適合你,事實就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在潛意識領域里,辨別出破壞愛情的潛在因素?”
? ? ? 第一:無論是意識層面的自己,還是潛意識層面的自己,必須無條件接納。
? ? ? 第二:認真觀察身邊的伴侶,有哪些你不喜歡的性格特征。而就是這些你無法容忍的缺點,正向你透露著某種重要的信息,而且這些信息又恰恰折射出你內心之中被壓抑的部分,從而讓你發現自己的陰影。比如,你不喜歡他的固執,那么坦誠的問問自己,什么時候開始變的控制?再比如,他總是緊依賴你,似乎總想從你這里得到什么?那么,就請同樣坦誠地問問自己,究竟從什么時候開始,你不再向對方展現你的內心世界?而你又是多么殘酷地控制著自己,不讓自己去滿足情感的需求?我們可以敞開心胸,真誠地面對你內心的敵意,要知道,正是讓你耿耿于懷的一切和你有著難解難分的關系。而你的敵意也恰恰是你天性中的一部分,而這些都已被你深深地抑制到了潛意識層面。不得不承認,面對并接觸別人身上不被我們喜歡,甚至是厭惡的特質,需要很大的勇氣,但是這對我們的確很有幫助。
? ? ? 當我們接近這些特質時就會發現,它們所顯示的總是與我們特別想要成為的人或特別想要的東西背道而馳。因此,它們讓我們覺得不舒服,我們不喜歡它們,哪怕它們本來就是我們的一部分。不過,當我們可以接受自己時,我們就能學會放松地生活,并且不斷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可能。
? ? ? 其實,靈魂總是用痛苦的形式來提醒我們,你需要哪些療愈。伴侶是你的鏡子,你越靠近越能清晰地看到自己。佛家中有句諺語:雖然我們能看到其他人,但我們卻看不到自己。而“關系的魔鏡”就是迫使這些潛意識的需求、動力和復雜的情緒浮出水面。我們會隨著他人的行為“起舞”,責怪他人害我們有這種感覺。而我們對自己的潛意識驅動力渾然不知。然而,在承諾的親密關系中,無可避免我們會原形畢露。所有潛意識的驅動力和冰封已久的痛楚都會浮現,目的是讓你有機會療愈。
? ? ? 許多婚姻或親密關系都是敗在忽略這個原則:我們的伴侶是我們的一面鏡子。除非我們愿意探討這個功能,不然我們會與我們最近且最親密的伴侶拉開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