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美國人約瑟夫.洛克,是一位探險家。他從1924年到1935年,在我國云南的西北部,進行了長達11年的探險。并且在美國的《國家地理雜志》,陸續發表在云南探險的文章和照片,介紹云南西北部的雪山、高原以及民族風情。
這些文章和照片,引起了遠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的極大的興趣。他根據這些文章和照片,創作了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并且在《消失的地平線》中,創造了一個夢幻中的天堂----香格里拉。
在小說的第二章的末尾,作者是這樣記敘的:
(在一架嚴重損壞的小型飛機的機艙里)
“終于,這人(飛行員)掙開了眼睛,并開口斷斷續續地講話了。四位乘客圍住他,俯身傾聽他在說些什么。只有康維(小說主人公)偶爾回答幾個字。不一會,那人愈加虛弱,說話越發困難,終于死去了。這時,大概是早上9點鐘。”
康維(對三位乘客)說:“只知道咱們現在在西藏的邊緣地帶”
“……他沒有說明白,他帶我們來到這里的原因,但他好像認識這里。”
“……他說,這里附近有一座喇嘛寺。沿著這條峽谷,能夠到達那里,就會找到吃的和住處了。”
“他叫那個地方:香格里拉”
……
這是在人類社會的書籍中,第一次出現“香格里拉”這個詞語。時間是1933年。從這一年開始,《消失的地平線》在歐洲暢銷。
(二)
在《消失的地平線》中,作者用了許多美好的文字,來描寫“香格里拉”:
“地處西藏的邊緣地帶”,? 是一處“孤立的莽荒之地”,有“深達兩千米的峽谷”“綿延幾百里的曠野上,杳無人跡”。有“一座光彩炫目,讓人熱血澎湃的山峰,當地人稱之為蘭月亮的卡拉卡爾山”。
“有白色的金字塔和金碧輝煌的喇嘛寺,有一片色彩絢麗的亭臺樓閣依山而建。”
有“適度節儉,適度貞潔,適度老實”的人民。
這里“輝煌絢麗,靜謐安詳。有一片閃閃浮動的美景”。
這里“旺盛而密集地生長著豐富多樣的農作物,還種植一種很好的煙葉。出產的食品和酒茶大都很可口”。
“居民漢藏雜處,兩種文化和諧相融。除了喇嘛寺外,峽谷深處,還各有一個道觀和儒家的祠堂”。
(三)
1937年,美國好來塢投資250萬美元,拍攝同名電影《消失的地平線》。拍攝完成后,轟動全球。連續三年打破票房紀錄,將“香格里拉”的名聲推向高峰。
1938年,電影《消失的地平線》獲奧斯卡金像獎。
1940年,電影《消失的地平線》引進中國,在上海放映,更名為《桃花源艷跡》。
此后,電影主題歌《這美麗的香格里拉》傳遍全球:
聽說你很遙遠,
在那失去的地平線,
天邊是純潔的雪山,
草原是花朵的天堂。
老阿爸的皺紋里藏著世外桃源,
牧馬人的歌聲里流淌著天籟之音。
啊,香格里拉,
啊,美麗的香格里拉。
你是圣靈眷戀的地方,
你每一寸土地寫滿了深深的虔誠。
(四)
善良的藏族同胞深信,有一個神話中的香格里拉。
她在橫斷山脈深處的一個隱秘的地方。那里天藍云白,陽光燦爛。山峰聳立,憾人心魄。眾多的高山湖泊散落在山峰與森林之間。清澈的湖水,吮吸了天地靈氣和日月的精華,她是那么靈動,那么潔凈。
民居依山就勢,錯落有致,融于自然環境之中,體現著“天人合一”的理念。
遠遠看去,在灑滿陽光的山谷中,在翡翠一般的綠樹之間,是那開著鮮花的草原和成千上萬的牛羊。
那里只有一條崎嶇的山路,與外界交通。假如,有人因為迷路,而走進了香格里拉,之后,而又想返回人世。那他十有八九,將會在崇山峻嶺中死去。即使活著出來,也會在一場大病之后,而失去記憶。(如同《消失的地平線》的主人公康維)。至于為什么?誰也說不清楚。
善良的藏族同胞深信,香格里拉沒有被俗世污染,那里是人間的樂土。是心靈的避難所。
在那里,喇嘛寺領導著整個山區。居民們信仰佛、儒、道。居民長壽,大多數超過百歲,且像青年模樣。最高領袖喇嘛有250歲。然而,離開了香格里拉,人們便會失去年青。至于為什么?誰也說不清楚。
嚴格地說,香格里拉是一個理想的世界。是人類永遠無法企及的地方。等同于《圣經》中的“伊甸園”,等同于佛教的“西天極樂世界”。
如今,每年大約有50多萬的海外游客,不遠千里萬里,來到我國云南省的西北部,來到路的盡頭,來到云的深處,流連忘返,尋覓神圣的夢幻中的天堂----香格里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