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求、需要與解決方案
1.1用戶為什么要用各種各樣產品?
解決問題、滿足欲望
1.2什么是需要,什么是需求?
需要 -用戶最終目的
想要- 用戶心目中的解決方案
需求- 解決方案用到的產品/功能/內容/服務
1.3滿足需要所需成本
金錢成本
操作成本
學習成本
溝通成本
時間成本
思考成本
網絡成本
審美成本
情感(信任)成本
安全(風險)成本
用戶使用一個產品
代表——能承受該成本
不代表——成本低
滿足需要付出成本
成本會阻礙用戶滿足需要
成本可置換
1.4解決方案
功能
內容
追求最新、最需要、最喜歡
服務
人工參與,間接滿足需要
通過單獨/三者間組合,更好高滿足用戶需要的手段 2解決方案定了,成本就定了,很難降低
1.5做產品前先思考
我滿足的哪些用戶的哪些需要
我的解決方案是什么
我的解決方案優勢是什么,解決問題or降低成本?
要求
足夠了解用戶,知道用戶需要
在生活中保持靈敏嗅覺,尤其碰到的問題、成本
時刻關注最新技術,可能誕生更好的解決方案
2、互聯網產品滿足的十類需要
工具需要
社交需要
溝通需要
娛樂(休閑)需要
購物需要
信息獲取需要
展示需要
服務需要
學習需要
人性需要——窺視、貪婪、色欲、虛榮、懶惰、獵奇等
終端需要——手機、電腦等
區別
社交
認識更多人,結交朋友增進感情
溝通
討論事情等
提供勞動,間接滿足需要
3、馬斯洛需要層次
3.1層次劃分
生理
安全
情感與歸屬
尊重
認知
審美
自我實現
3.2注
不是所有產品都能直接滿足人格需要
工具類
購物類(滿足的是購買的東西而不是產品,是間接滿足的)
服務類(間接滿足的)
互聯網產品在滿足人格需要時有天然優勢
生理(放松等)——娛樂app
情感與歸屬——社交、通訊app
尊重——通訊app
認知——信息獲取、學習app
某個人格需要急需得到滿足時,更愿意付出成本
高層次人格需要未被滿足的人最多,滿足方式更少,也很難找到好的解決方案
環境的改變會改變人格需要的滿足程度
人格需要
不是充分滿足才會開始下一層
不是滿足到一定量才會開始下一層
4、更好滿足需要的幾種情況
4.1 發明出新的解決方案(顛覆式創新)
現在沒可能滿足或者最好的解決方案還是不能很好的滿足才需要發明新的
降低滿足需要的成本
找到問題的根源
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并帶到用戶身邊
4.2注
更好的改善核心解決方案(如Inter處理器)
短時間內很難拉開差距
更好的滿足衍生需要
微創新,適用于核心解決方案已經不錯但衍生需要沒有很好被滿足
滿足完全未被滿足的衍生需要
適用核心解決方案已經不錯但是衍生需要完全沒有被滿足的
5、用戶是如何表達需求的
直接表達需要
直接表達想要
直接表達需求—— 有時用戶表達的就是需求就是目前最佳解決方案,認為你可能有更好的產品或功能來解決他的需要
6、如何把需求變成需要
6.1多問用戶為什么
避免脫離主體
找需要收縮點,滿足大多數人需要
6.2分析用戶屬性
6.3分析用戶場景
7、如何發現產品機會
7.1發現用戶的需要
需要沒得到滿足會反應到情緒上
找到情緒的原因,還原為需要
7.2 思考現有解決方案是否真不能滿足用戶需要
解決方案不好,不能滿足
如何更好滿足
解決方案能滿足,但成本太高
從成本著手,降低成本
解決方案能滿足,但用戶不知道
是否滿足有好的宣傳途徑能接觸到類似用戶
已有,就無競爭優勢
7.3 發現了機會但不代表一定靠譜
受眾用戶群體的數量太少
成本太高
需要頻率太低
8、什么樣的需要最靠譜
8.1不值得被滿足的需要
需要的用戶數量很少
滿足需要的成本太高
需要的頻率太低,不能滿足回報
8.2 靠譜的核心需要
滿足大多數人的需要
用戶數量
高頻的需要
使用頻率
足夠大的市場空間
生存空間
現有的解決方案滿足的程度還有很大的空間
市場空間
剛性需要
用戶黏度
長期需要
生命周期
開發成本低
開發成本
良好的盈利模式
商業模式
團隊充分理解這方面的需要
能否做好這款產品
用戶急切滿足的需要
獲取用戶的速度
符合公司的戰略角度
并非要全滿足,思考做or不做會帶來哪些影響, 最后考慮是否該做一個產品
9、問題與欲望
9.1定義
問題
用戶覺得自己的需要沒有很好被滿足
欲望
用戶覺得自己的需要滿足已挺好,但還希望更好
9.2同一時間/產品
用戶有多個需要,會希望先滿足優先級高的
什么樣的產品會讓用戶尖叫
超出用戶的預期
9.3注
每個人滿足的標準都不一樣
同一需求上,永遠先有問題→后有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