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描述等offer這段時間,焦躁,患得患失,不停在各種社交軟件上搜女神校的名字,縮寫,查到一堆別人的offer或拒信,不斷對比自己和別人的差距。first list錄取的人自然各種超神,無論gpa或語言成績都無懈可擊,拿到拒信的人看上去也沒那么差,自己似乎也和他們差不多。
這么一想更慌了,手頭又沒什么補救工作可以做,只能一條條地轉發錦鯉,把頭像換成offer噴霧,同屋的室友早就睡熟了,自己的手機還在城市的深夜里亮著,上面顯示著知乎或谷歌頁面,“發自薦信給導師有用嗎”的題目,正鍵入到一半。
第二天醒來,手機彈出消息,不是offer也不是拒信,是申請了同所學校的朋友發來的感嘆句:我收到面試邀請了!!!
而你仍然什么都沒有。
這些我都體驗過,在我之前,在我之后,還有更多為赴海外的學子捱過,或者將要面對這段特殊的時期。世人總是很狡猾,他們把一切成功之前的努力與苦難稱為寶藏,而明明同樣的東西,結果換成失敗,就有很大的概率被判為無用之功。我不覺得用結果倒推的觀點荒謬,畢竟沒人喜歡充滿奮斗與挫折卻一事無成的人生。歸根究底,一切仿佛都沒有錯,還是自己太菜。
菜在哪里,也不是很多,剛好離女神校的分數線差那么零點幾的gpa,剛好離標準線少了零點幾的語言小分,剛好缺別人一段的志愿經歷,任意一處細微的不足,都能變成女神校流放你的理由。
比起既定的學校背景和國籍因素,這種本可以拿到,卻因自身因素丟失的競爭優勢更讓人扼腕。
申請期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曾經的勤奮,曾經的埋頭苦讀,也會映照出曾經的懶散,曾經的貪玩虛度。后悔來不及也沒有用,因此產生的反思具有警醒的力量,是超越一切,能推動你往前走的齒輪。
即使每一步都痛,即使每一步都有淚和血。
申請季每一年都上演,這也是它最寬容的地方。就算女神校最后把你拒了,拒信里也會熱情地寫著:歡迎你的下次嘗試。這句話看上去殘酷,卻也在傳達著轉機:錄取機會并非限量版,也沒有賞味期限。等你準備好了,有了更多配得上她的硬件條件,再高傲的女神,也會為你敞開懷抱。
失學總是暫時的,希望大家都能在齒輪的推動下找到更好的自己,拿到一手能打牌的offer。
在那之前,不要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