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部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目前,還沒看完。
這部紀錄片的第一集里說,以前的燈泡使用壽命是2500個小時,而現在的燈泡,使用壽命只有1000個小時。
為什么?不是原材料質量不好了,而是,商家故意這樣做的。
也就是說,商家在生產產品的時候,故意使產品的使用壽命縮短,這樣,消費者就可以不斷的購買他們生產的商品。
比方說蘋果手機的電池,它的使用壽命并不長。
紀錄片里講到一個真實案例,有一位消費者,購買了蘋果公司的iPod,使用了一年半后,它的電池不行了。
這位消費者致電蘋果公司,要求他們更換電池。
蘋果公司的回復是,商品已經過了保修期,如果他要更換電池,就需要額外支付200多美元。
與此同時,這位售后人員還說,與其花200多美元買個電池,還不如重新買個新的iPod。
而這位消費者還不想買新的,他還想繼續使用它那臺舊的。
于是,他就拍了視頻,上傳到網上,同時,把他所在地的很多蘋果的廣告,換成了蘋果不更換電池的秘密。
這樣,他的視頻和標語很快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蘋果公司迫于壓力,不得不改變他們不更換電池的售后策略。
除了商家故意縮短產品的使用壽命,廣告也為消費主義的盛行助有一臂之力。
很多商品,并沒有宣傳的那么有效果,那么好用,甚至可以說效果甚微。
但是,商家為了掙錢,雇傭廣告公司,廣告公司為了讓人們購買商品,就會夸大商品的實際效果。
更有甚者,廣告人員會故意制造恐懼,讓消費者購買某種商品。
紀錄片里講到了消除口臭的一款商品。
廣告公司,把口臭夸大為一種疾病。人們當然不希望自己有病,理所當然,這種涑口水銷量很好。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治療胃灼熱的藥品。商家為了讓這種處方藥,被廣大的消費者知道,而不僅僅是需要他的病人。
于是,商家夸大胃灼熱的危害,說它容易引起胃返流。
于是,就有很多的消費者,即便僅僅是患有胃灼熱這種小毛病,也害怕自己胃返流,而每天服用這種治療胃灼熱的藥物。
因為,胃返流是比胃灼熱嚴重的多的疾病。
所以,你看,我們的消費觀,是被無良商家制造出來的。
當然了,不止無良商家,還有廣告公司,營銷專家……
他們利用掌握的心理學知識,利用對人性的了解,故意擴大消費者的恐懼,或者說,制造消費者的恐懼,從而銷售他們的商品,實現他們盈利的目的。
他們先制造恐懼,然后,告訴你他們的解決方法。
而他們的解決方法,當然就是他們的商品。
所以,很多需求是被制造出來的。
我們在購買商品的時候,一定要區分需求和欲望。
也就是時刻問問自己,這個東西,是我真正需要的嗎。還是說,是我想要的。
如果真正需要,那么,家里有沒有同款的,或者有沒有可替代的。
我們愛惜物品,不僅可以延長它的使用壽命,與此同時,還可以給自己省錢。
最最重要的,我們需要的少,商家就制造的少。
我們需要的少,制造的垃圾也就少,對環境也是極為友好的。
看到紀錄片里那么多的電子垃圾,甚至有很多全新的,甚至連包裝都沒打開的電子垃圾產品,真讓人為未來的地球堪憂。
我們將留給我們的子孫后代一個什么樣的地球?
這是值得每個人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