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雙向隧道的那兩洞口都是平齊的,對不對?晨騎去年新建成的水門路,忽見那水門隧道兩洞口,左邊的要突出二三十米。這是什么原理功用呢?可以避免進出洞口時側風的影響?從另一邊出來時,咦,兩洞口又是平齊的。途中經過栗樹樟隧道,烏巖山隧道,發現竟然全都是某側洞口突出一些。其實從栗樹樟隧道出來時回頭一看就明白了,那只不過是順著山勢而已,山坡在前,洞口自然在前,山坡靠后,洞口自然也靠后。故而兩洞口一前一后才是常態,而平齊倒是很偶然了。可見平齊的印象只是想當然的結果,只是一個人以其見識程度認知水平或審美習慣認為如此罷了。
上甌公路及水門路這兩年建成通車,沿途原本的偏僻鄉村忽然間給吹了口仙氣一樣,氣象開通著呢,完全是走出永嘉,面向全囯的氣質嘛。
水門路拐上永嘉大道過來,依然與其它路線一樣,沿途田野一片稻綠。今年入夏以來,直到現在,才注意到幾乎到處都能看見大片大片的稻田。到現在有些地方還在插秧,種了早稻又種晚稻,荒田幾乎都看不到了。原來都給人包去了,五十畝起包。今年有政策,種植稻麥油菜,五十畝起,每畝補貼360元(早稻,小麥),240元(晚稻,油菜),還有一系列疊加與配套補貼獎勵等。這樣,可能實現本縣歷史未有的糧食自給自足。再也不用吃那些不知道來歷還死貴的外地米,進口米。想不到政府改變農業的功效如此神奇。經過學習,才知道這是國策的一部分。
如果政府著力恢復農村散養雞鴨豬羊(人們苦工廠禽畜久矣),啊,太憧憬了。現在,誰不知道土雞比飼料雞更吃補啊,誰不知道土豬肉比飼料豬肉香啊,多少家里爺爺奶奶為了孫子孫女自己養雞養鴨下蛋的,還有專門為過年養的羊,養的豬。心里有點癢癢的。越來越多的人不僅確知而且特想,恨不得自己親手去種去養,自力更生,養生益體,自愛自強。懷念從前的味道,糯米栗(土玉米),黃瓜,八棱瓜(土絲瓜)等等,不僅僅懷舊,老味道不能丟(跟老傳統不能丟,道理差不多)。對了,有種土鴨因為不適于大規模速成養殖,如今價值倍增,一般的客人都舍不得殺給你吃呢——番鴨。
從九十年代到現在,感覺又一個時代要來臨了。溫飽之后強烈渴望溫飽之前食物的那種真實與放心,那種從來的天然自然樸實無華。人之初,食本善。內心一陣清新與欣喜。想想下一代會吃到那么好的食物,值得憧憬啊。人從食性上,就是本性上,也是渴望樸實的吧。
水果也是這樣。外地水果長途跋涉運過來,大多得在成熟前采摘,還要噴保鮮藥劑,有些開賣前又要噴催熟劑。所以嘛,勤勞節儉智慧能干的永嘉勞動人民就自己直接種唄。在附近田間隨便轉轉都可以看到,最初看到著實吃了一驚,現在都習以為常了。上莊下莊那里,觀下黃嶼那里等等,七八年前都有大片大片的果園,陸續種著葡萄,提子,百香果,紅心獼猴桃,木瓜,草莓,藍莓,人參果,臺灣黃金柚,象山紅美人橘子,東魁楊梅,寧海白枇杷,八月瓜……大前天在渭石村稻田間還第一次看到了四五米高的香蕉樹!另外還有專長桑椹的桑果樹。有些地方還有白桑椹呢。甘蔗就不用說了。土特產香柚,那是六七十年代偶爾由對埠村的村民從福建帶回的種,經過反復嘗試,嫁接到本地苦柚上而修成正果,算是引進品種老前輩了。其它如番薯,洋毛芋,聽名稱就知道是外來的,久了就成了本地的了。為生存,為掙錢,一個個都無心插柳柳成蔭了。左右逢源啊。
希望渭石的香蕉種植成功,還特有種別處沒有的風味,成為永嘉的特產。那時,從外面長途運來的香蕉就要看我們永嘉人的臉色了哦。
…………農家樂的風行,也有政府一份扶持功勞。可望不久之將來,水漲船高火候成熟之下,到處都是正宗講究的農家樂。
從前無意識,如今則貴在意識。漸行漸遠,忽然珍惜,失而復得,發揚光大。昨日重來,明天更美。
一個夢啊,忽近忽遠。永嘉之意,水長而美也。問題在于,楠溪江各支干流,越來越多原本清澈見底的流段現在都不能游水了。當永嘉仍然永嘉且長此永嘉,那便是最好的永嘉。越有錢越當如此。做人也是如此啊,窮視其所不取,富看其所不為,越有錢越本色本分,簡樸質樸。
……有識之士居上位則肯定方便造福社會,起碼會讓大家吃得更好,活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