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參加了公司的內訓師研討交流會,兩個小時的時間,十幾個人的踴躍發言,現場氣氛熱烈,自己的感觸也是頗深。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內訓師?這真的是一個問題,而且是很多人沒有認真思考的問題。但是從大家的發言中,能夠看出來,照這種情形,他們中的大部分很難成為一名合格的內訓師。
為什么這樣說呢?也許是自己的妄自尊大,雖然自己離一名內訓師的距離也還很遠,可能也沒有資本或者資格去評價他人,但總覺得很多人的言論與內訓師的要求差的可能更多,他們對于內訓師的認知還流于膚淺的表面,沒有抓住內訓師的核心實質。
在他們的言論中,不管是宏觀的從需求調研到培訓反饋的流程設計,還是授課技巧和工具的分享,總感覺過于注重培訓的形式,更多的是對于課堂的效果的追求和如何有效的個人展示,而恰恰忽略了培訓本身的終極目的是什么。他們的話里話外中,流露出的都是對于授課技巧的推崇,節奏如何更好把控,如何開場破冰的方法的喜愛,調動現場氣氛熱烈的手段的運用等,而對于受訓員工是否從中得到幫助,行為是否有效改善卻很少涉及。
而對于我來說,與他們有著不一樣的感受。雖然被歸入內訓師的隊伍,也參加了TTT的學習,但真正進行內訓課程培訓的實踐機會卻是很少。有限的幾次,也只是在部門的小范圍內進行,上半年因為自己搞的一個活動,才在公司層面上有了三次真正意義的實戰。
這幾次的內部培訓課講下來以后,對于內訓師這個稱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拋棄虛榮的一面,更多的是敬畏。很多事情,看似容易,做起來難。“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誠不欺我。看別人的培訓課,不論是娓娓道來還是侃侃而談,放到自己身上時,就成了口不擇言或者是啞口無言。這種差距,不自己講一堂課,還真是不好體會,“眼高手低”是最真實的體驗。
一堂培訓課下來,真正的收益者,與其說是學員,不如說是培訓師自己。給別人講課,是最好的學習。每一次講課,都是自己對知識、技能、經驗的重新梳理、重新認知的過程,理解愈加的深刻。學員學到多少不好說,但自己有了質的提升和飛越。另一好處是,通過講課,你會很容易發現自己存在哪些不足,讓你找到努力的方向。
講了這么多,那么什么才是內訓師的核心實質呢?我認為內訓師的核心實質是學員能夠做出改變,這種改變是在在培訓師的影響下主動做出的,而且這種改變是正向的、積極的。如果一個內訓師口才一流,現場氣氛熱烈,受訓人員互動積極,但培訓過后,學員還是按部就班,行為上,態度上,績效上,沒啥改進和提升,很難說這個培訓是成功的,這個培訓師是合格的。這樣的培訓,充其量是培訓師的個人脫口秀表演。
但是,企業的培訓最不重視的就是對培訓結果的反饋和驗證。所以也造成了大量的內訓師將過多的精力放在培訓技巧的研究,授課節奏的把握,互動游戲的開發上面去,反而放棄了對授課內容的精心打磨。沒有真正的干貨,也不去調研受訓學員的真實需求,利用組織的力量,行政的命令,強行開展的內訓,從一開始其實就已注定了失敗的結局。
所以,一個企業如果想要培訓工作得到實效,好的培訓效果的評價機制是非常必要的,這往往是很多企業缺乏和不重視的。評價培訓效果的重點應該落在員工或者組織的行為和結果是否符合公司的預期,是否有了提高,績效是否有了提升,產品質量和產品利潤是否在正向增長上。
那么,如何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進而是優秀的內訓師呢?做為個體來說,我認為首要的條件就是要有發自內心的熱愛。熱愛培訓師的職業,樂于將自己的知識進行分享,享受他人因自己而改變的這種滿足和驕傲。唯有熱愛,才會愿意付出,愿意學習,愿意努力,愿意鉆研,才會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唯有熱愛,才會全力以赴,將其看成一份事業而不是苦差而敷衍。
熱愛是首要條件,但還遠遠不夠。光有熱愛,沒有過人的授課能力也是很難讓人接受你的觀念進而做出改變。如何提高自己的授課能力呢?如何成為一個內訓師中的高手呢?想成為一個高手,就需要“刻意的練習”。
[科學家們考察花樣滑冰運動員的訓練,發現在同樣的練習時間內,普通的運動員更喜歡練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動作,而頂尖運動員則更多地練習各種高難度的跳。普通愛好者打高爾夫球純粹是為了享受打球的過程,而職業運動員則集中練習在各種極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練習不是為了完成運動量,練習的精髓是要持續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只有在學習區里面練習,一個人才可能進步。有效的練習任務必須精確的在受訓者的"學習區"內進行,具有高度的針對性。在很多情況下這要求必須要有一個好的老師或者教練,從旁觀者的角度更能發現我們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只在學習區練習,是一個非常強的要求。一般的學校課堂往往有幾十人按照相同的進度學習知識,這種學習是沒有針對性的。同樣的內容,對某些同學來說是舒適區根本無需再練,而對某些學生則是恐慌區。科學教學必須因材施教,小班學習,甚至是一對一的傳授。真正高手訓練與其說是老師教學生,不如說是師傅帶學徒。
一旦已經學會了某個東西,就不應該繼續在上面花時間,應該立即轉入下一個難度。長期使用這種方法訓練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和他們在學習上投入的總時間沒有直接關系,關鍵是學習方法。]
古人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培訓師,除了刻意地練習,還需要日常的積累和沉淀。所有的隨機應變都不是現場的靈光乍現的偶然,一定是厚積薄發的必然。